首页 快穿:每次都是地狱开局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三十一章 溃堤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咱娃儿可都得好好教着,可不能让他们没人使了。”

“什么他们,是咱们,咱们都是华夏的,是一家人……”

与此同时,京城。

几乎一年的时间,火器营的工匠们已经换了两轮。

康熙的耐心越来越少,他无法理解技术差距的根源,眼里也看不到没有硝酸炸药,被炮弹炸膛致残的底层工匠。

华夏的火器是建立在戴梓的天才,殷灵毓的超前知识以及初步的简陋工业生产基础上的。

清廷工匠仅凭模糊的战报,甚至连缴获的零星残片都没有,在没有理论指导和工业支撑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成功仿制。

但康熙不懂。

他只能将失败归咎于工匠们的“无能”,“不尽心”,试图用处决他们的鲜血,向其他人逼迫出成果,认为只要技术上能追平,就能在军事上取胜。

这是他作为传统帝王最直接的思维模式,但他完全忽略了支撑华夏军力的底层逻辑,那些强大的基层组织能力,高效的后勤保障,民心凝聚带来的兵源质量和士气,以及背后的简陋初级工业体系。

他只是在徒劳地模仿“果实”,而不去研究甚至拒绝承认培育果实的“土壤”,因为他知道那会动摇自己的统治,削弱自己的权力。

阶级立场和统治本质决定了他不可能这么做。

事实上康熙所做的每一步都是对的。

至少对于他的统治而言。

但他面对的是已经超出他的固有认知的“反贼”,他想不到仅仅是一年,吉林与黑龙江会在起义军的带领下发展成什么样子,他选择最稳妥的固守,就等于放弃了战争的主动权,就等于是在消耗和比拼国力,财富。

反贼能有这些吗?

再说了,消耗了百姓,对他有什么影响吗?

康熙不在乎。

所以,康熙所做的每一步,其实都在加速清廷与百姓的对立。

对汉臣,特别是江南士绅的严密监控,对军队和火器研发而调拨的巨额开销,对关内摊派因此更重的赋税,还有更加严苛,几乎是风声鹤唳,人人自危,不敢提一句关外的文字狱。

仿佛一座堤坝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洪水冲击,康熙所做的,并非疏浚河道,加固根基,而是不顾一切地命令民夫们将堤坝垒得更高,更厚,对堤坝内部早已被蛀空的蚁穴视而不见,习以为常。

于是,税吏的盘剥变得变本加厉,以筹措军费,许多中小地主和自耕农被迫卖地,沦为佃户或流民。

额外的摊派,更凶恶的胥吏,高价的必用品,赚不到的钱粮。

“康熙盛世”的金色外衣下,民间的活力和财富正在被急速抽干,怨气在无声地积累。',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