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没招了,那不行赶明儿我去赶集给你带一罐吧。”
“行,行,我回去给你拿钱。”那人忙不迭的谢了又谢。
百来文的一罐盐,比关内的私盐都便宜一半,质量甚至还要更好一些,清廷再怎么严防死守,殷灵毓所兑换的廉价精盐还是不断的被走私入关,冲击着关内的盐价。
现在她唯一还在兑换的也只有少数这类有战略价值的物品了,大部分物品已经能够足量生产,自给自足,而且只要等到海边的盐场建好,盐她也不用换了。
“主公。”周文渊抱着文件敲敲门,得到准许后走了进来,低头道:“您吩咐的城镇规划我们拿了几个初版方案,您看看。”
“好的。”殷灵毓拿过去,不忘随口道:“辛苦你们了,如果有熬夜的同志可以休息一两天再来。”
“多谢主公。”周文渊下意识摸了摸眼底的黑眼圈,感慨殷灵毓细心体贴,退后两步转身出去了。
不过,这里的确如友人所说,很美好。
康熙五十三年秋。
黑龙江与吉林二地大为丰收。
金灿灿的玉米,黄澄澄的土豆,甜蜜蜜的红薯,白花花的大米,沉甸甸的麦穗。
在百姓里动静不小,但因为消息的封锁,只在私底下通过百姓传播,而盛京方面自从发现从华夏打探不到什么消息,便只坚守盛京,也就没有得到这方面的讯息并上报,这也就导致康熙错过了最佳的也是唯一的一次抄作业的时机。
秋日风稠凉意浓。
家家户户,男女老幼齐上阵,壮劳力们挥舞着刚磨的镰刀,割下一捆捆沉甸甸的麦子,稻谷,高粱玉米的秸秆,或是刨开土地,挖出饱满硕大的块茎。
半大的孩子和老人跟在后面,仔细地捡拾着掉落的每一穗粮食,将高粱和玉米从秸秆上掰下来,然后将秸秆打成一捆捆的留用,再将挖出的土豆,红薯装进麻袋。
晾晒场上一片片的金黄,孩子们在边上奔跑嬉戏,负责看晒粮的老人眯着眼,脸上是止不住的笑意,互相聊着天。
“今年冬闲,能给娃扯身新棉袄了!”
“开春攒一攒,说不定能再起一间房!”
“老王头,瞅瞅你家那堆,谷穗沉得都快压塌架了!今年可是美了!”
王老汉嘿嘿一笑,露出豁了的牙:“美!咋能不美!往年这时候,看着收成好,心里头也直打鼓,就怕衙门里那群饿狼闻着味儿就来了,这税那捐的,七扣八扣,能剩下三成嚼谷过冬就谢天谢地了。”
李老汉感慨道:“咱种地的,汗珠子摔八瓣种出粮食,不白累一年,能换回钱来,扯布,买盐,添农具,这日子才有奔头!还是咱们华夏好!不收税!”
旁边编着草绳的孙老太接话道:“可不是咋地!哪年交粮不是扒一层皮?斗尖要踢,淋尖要抹,好粮食硬说成次的,折腾半天,能给你留点瘪子壳子就不错了!哪像今年……啧啧,老婆子我活了大几十年,头一回见着官府客客气气拿钱跟咱老百姓买粮的!”
“不止呢!咱这多余的粮食,公家不光收,价钱还给得公道,俺家那口子盘算着,留下口粮,剩下的卖给公家,到时候除了给小子娶媳妇攒点,还能把屋顶翻修翻修,省得冬天老漏风。”
“哎哟真好啊,临老了临老了咱享上起义军的福了。”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3360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