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穿越成了朱高燨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52章 宝钞兑换,证券交易所开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十月,初冬时节,气候转寒,大明迎来了又一年的丰收时节,小雪刚过,北至奴儿干都司,南至交趾,大片的土地已经收获完了粮食。

粮食一收完,各地官员便开始紧锣密鼓的收起税来,不过这一年的税收有些不同,自从九月开始,朱棣就在有意识的让内阁商讨宝钞的回收问题。

也是因为读多了经济,朱棣现在已然认识到了宝钞对大明朝的危害,于是早在永乐十四年就停发了宝钞。

除了少量用来以旧换新的宝钞之外,两年之间,朝廷减少了两千万锭的宝钞发放,使得宝钞的价值稍微有所回升。

但价值回升还不行,要想挽回信用体系,就要回收宝钞,而大明国库眼下并没有储备金,所以回收只能从税收上面下手。

于是在收税开启之前,朱棣就下达了宝钞回收的圣旨,让内阁给出办法,在今年收税的过程中,用宝钞抵价。

这一道圣旨,可谓是难倒了一众阁臣,因为前文说过,宝钞在民间流通之时有一定的价值,一旦收回朝廷,那就是一堆废纸。

这就意味着,宝钞回收的同时,如果不再发行新钞,国库的收入就会变低,如果发行新钞,那回收也毫无价值。

而且现在大明还有一个十分特殊的状况,那就是宝钞实际上并不在下层流通,这个下层指的是大明朝的税收主力,广大的农民阶层。

这又是源于宝钞的实际价值太高,动不动就一百文二百文,后面虽然增发了十五文等面额可贬值速度太快,农民压根不敢要。

这种贬值速度有多快呢?明朝刚发行宝钞之时,一贯宝钞就抵一贯钱,仅仅四年之后,一贯宝钞就只能抵一百六十钱。

到了现在,一贯宝钞已经稳定在了二十钱,比之刚发行的时候,足足缩水到了五十分之一。

所以现在民间大多以物换物,或者只用铜钱交易,即便朝廷规定铜钱不能流通,依旧难以改变这个现实。

真正持有宝钞的,只有三种人,一者是大明的皇室贵胄,一者是地主士绅,一者是城市居民。

这些人要么没有足够的物资抵扣,要么涉及大宗交易,所以即便宝钞没啥价值,也只得被迫流通。

而此外,宝钞在不同地区的价格也不同,比如在应天府,知道宝钞要贬值了,宝钞价值就会比外界更低,一旦宝钞升值,应天府也会略微升高。

可以说,宝钞的价值一直都在动态浮动,全凭朝廷发放的多少,经由民间慢慢调节。

就好比此时,虽然因为宝钞停发,让宝钞的价值稳定了不少,可前一波的价格调节,却还在向外扩散。

这就会导致偏远地区和中心地区宝钞价值不同,要想用不同的价值收税,就会产生巨大的工作量和贪腐问题。

所以内阁群臣这个愁啊,既担心收了之后,国库收入会骤降,又担心一旦改收,会增加民间的疾苦!

不过就在这时,大明朝户部尚书夏原吉出面了,他给朱棣递了个折子,提议让商人向政府缴纳宝钞,换取食盐去贩卖。

这便是著名的钞中盐法,也是夏原吉在朱棣去世之后,方才向朱高炽进行的提议。

因为在朱棣时期,年年征战,宝钞年年收,朝廷年年发,平均每年发行一千五百万贯以上,且每年都在增发。

这虽然支持朱棣各种做了诸多大事,但也导致宝钞的回收毫无效用,夏原吉深知只要朱棣不下台,那宝钞就无法回收。

但现在不同了,虽然自从朱棣回朝之后,大明朝一直都在打仗,可打的都是小规模战役,多的一两万,少的几千。

且这些战争背后都有琼州出手,这使得消耗大大减少,而朱棣也开始停发宝钞,于是夏原吉便知道,改革之时来了!

而这钞中盐法的好处便在于,不直接回收百姓手里的宝钞,而是通过商人售卖食盐间接回收。

盐是每个人都要吃的,而商人为了换取更多的盐引,便会收取更多的宝钞,最终让宝钞流入朝廷。

虽然同样是回收宝钞,但却减少了税收带来的问题,远比在税收的同时收取宝钞,要来得稳妥。

这个办法一出现,朱棣自是大喜,当即允诺了此议,并赏赐了夏原吉一番,而夏原吉的办法,也让内阁阁臣打开了思绪。

他们寻思,既然宝钞不能直接回收,那能不能间接用另一种方式替代?比如将收税的方式改为收粮食加上琼州币。

毕竟,眼下大明境内,实际上正流传着两个币种,一个是宝钞,另一个就是琼州银行发行琼州币。

相较宝钞来说,琼州币十分坚挺,即便进入了大明境内,价值依旧没有贬低,由于大明银行的存在,琼州币随时可以兑换金银,即便没有大明银行的地方,商人也认琼州币。

而琼州币此时的价值大概在一琼州币一两三钱银子,往下还有一角,一分,换算一下,一琼分相当于十二钱左右。

由是解缙在经过换算之后,上表朱棣,表示今年税收可以改收琼州币,让百姓将手中宝钞在银行兑换为琼州币,随后上交。

这样朝廷收来的税收就可以再度使用,而且即便不能在大明国内使用,也可以用于向琼州购买武器。

朱棣见得上表之后,当即就将朱高燨唤入宫中询问,最终得到的结论就是,这个办法完全可行!

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改良宝钞最佳的办法,用一种价值稳定的币种替代宝钞,最终完全取代这种旧钞。

用这个办法,朝廷吃亏最少,而发行琼州币的琼州银行,那就是纯赚,只因宝钞回收的同时,宝钞价值也在增高。

这就相当于,拿大明的财富换了琼州的外汇,琼州银行需要做的就是增发纸币,以低量成本换取中间利润。

这其中单笔生意利润不高,甚至算是微薄,可架不住宝钞的数量多啊,多了之后,利润自然就高了!

由是在永乐十五年的十月税收之时,朝廷开启了宝钞和琼州币的限制兑换,总额一千万贯宝钞。

同一时间,来自琼州的纸币第一次进入了大明百姓的视线,他们才发现,原来在大明国内,还有一种如此保值的纸币。

眼见朝廷开始征收这种纸币,应天府的百姓就急忙前去兑换,每天大明银行兑换处都是人满为患。

这也间接使得大明银行开始扩大规模,原本其影响力仅限于浙江,经过此事之后,大明银行的手逐渐伸到了福建等地。

然则比之大明银行扩散更快地,则是琼州银行,在朝廷的政策下,琼州银行不断开设新铺面,已然纵横南北,开设到了顺天府。

而就在这时,应天府,一种名为证券交易所的机构已经悄然建立,开设之出,这个证券交易所几乎无人问津。

除了听到消息的商人之外,没有人知道这个机构是干什么的,直到十月十四日这一天大明日报刊登一则新闻。

标题是“大明商贸远航公司、大明矿业公司即将上市,股票可在证券交易所认购!”

这个新闻属实让应天府的百姓一蒙,毕竟,自从报纸发行以来,这一张纸就成了不少市民的心头好,几乎每一期报纸都能销售一空。

而以往报纸要么说国家大事,要么来点花边新闻,要么论点国家热点,现在却点出了一个证券交易所。

这个证券到底是何物?什么叫公司?什么又叫上市?结果百姓正疑问呢,朱棣便即下了皇榜,替大众解决了这个疑问。

皇榜上不仅讲述公司这个组织架构,同时点名了股票的含义,最终开始号召应天府的百姓准备购买公司股票!

_l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