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穿越成了朱高燨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25章 明军出征,第二批新军南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永乐十五年三月二十一日,永乐大帝下诏宣战勃泥,这是大明立国以来第一次对属国宣战,也是第一次将附属国除名。

直到消息传出之后,一众南国的使者这才知道大明朝是动真格了,以前那个慷慨的大明朝不复存在,变成了一个极度嗜血的王朝。

对此,渤泥国使臣最为激动,急忙开始寻找关系,试图面见朱棣,缓和现在和大明朝的关系。

可这时,他却发现以往投个名帖就能面见的朝廷大臣,此时纷纷闭门拒客,给点钱财就能贿赂的舍人也开始拒绝交往。

就连和他一道入京的诸国使臣,也纷纷和他划清关系,到了这里,渤泥国使者才发现说什么同盟入京,那都是狗屁。

一旦涉及到和大明朝开战的问题,周边国家都会立即偃旗息鼓,唯一还肯接纳他的,只有作为宗主国的满剌加国使臣。

但这位使臣也没有任何助力,只是劝解道:“现在大明朝的皇帝已经发怒,大明的军队将开往勃泥。”

“趁着现在还没开始交战,尽快回去劝解渤泥国王入京告罪,不然来日大明朝的铁蹄南下,没有人可以阻止。”

勃泥国使臣一听,顿时就急了,忙道:“咱们都是真主的子民,如今一同赴京,为何其我国于不顾?”

而面对他的话语,满剌加国的使臣没有回话,因为他们的国家伊斯兰化更为纯粹,讲究一个“止恶扬善”、团结、“和平”。

自从大明朝宣布下西洋之后,他们国家的航路和商贸就活跃了起来,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印度的商人在此求购大明朝的商品。

这使得满剌加国凭着马六甲海峡赚得盆满钵满,而进入大明这段时间开始,他发现大明朝的皇帝正在变法,解除了海禁政策。

这就意味着,以后有数之不尽的大明商船会开赴西洋,他们如果设立中转市场就能赚上高额利润。

反之,一旦和大明开战,那到来的将不是商船,而是数之不尽的战船,别的不说,就郑和的船队,就不是满剌加国能抵抗的。

之前他们的国王之所以肯帮助勃泥国,无非就是为了同化,结果现在涉及到了国家利益,谁还会和你讲什么情谊?

使者能被派到大明出使,自然都有一定的决定权,此时劝解渤泥国使臣未果,他便叫客栈的舍人将其逐出。

此举自是让渤泥国使臣心都凉了,说什么要信奉安拉信奉真主,真要抗事了谁也信不过。

于是抱着最后的希望,他前去求见大明太子朱高炽,意图挽回这一场无法避免的战争。

可朱高炽才被朱棣骂了一顿,此时哪敢给勃泥国求情,只得让其赶紧回去,通报遐旺入京谢罪,如果再反抗王师,那渤泥国多半是要灭了。

经得这么一说,渤泥国使者就知道完了,让他去告诉遐旺负荆请罪,那还不如杀了他方便。

然则现在他不回去又不行,如果渤泥国真灭了,他一个外族人,怎么在大明朝求生?

抱着这等想法,渤泥国使者乘上了返回渤泥国的船只,而这船队,正是朱瞻基所率领,他的目的,就是前去增援吕宋。

负责增援的兵马,则是来自琼州的琼州第一旅,自从李成军领军出兵之后,琼州第一旅剩余人马就一直停驻在大明朝。

一边作为来自琼州的战力,一边帮着训练大明朝的士兵,如此呆了一年多,上下士卒早已求战心切。

故而这一次眼见吕宋战事不利,朱棣便直接调第一旅南下,准备看看大明朝士卒和琼州士卒的差距有多少。

与第一旅同时出兵的,还有大将朱荣,其人本是名将沐英的部下,洪武年间征讨云南,累至副千户,镇守大宁。

后来投降了朱棣,参与靖难止战,又攻交趾,战蒙古,后为大同总兵,敌寇不敢南下返境。

此时朱荣本是回朝述职,没想到直接被任命为了平叛主将,领命之后,他便带着京中新训练的八千人马南下。

这一部分新军,乃是大明朝军改的第二批人马,自从第一批人马南下之后,代兵部尚书朱高燧就在朱棣的授意下再度改革军队。

同时挑选了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军改人马,每一批八千人,按照琼州一个加强旅的编制,训练三个月便即更改批次。

自朱高煦南下之后,已经近十个月,第四批军改人马也改编完毕,成了大明朝第四旅。

这些旅团的出现,自是让大明朝的军费激增,短短十个月之内,就消耗了粮草钱财约莫三百万贯。

这其中,有一半是用来向琼州购买军械的支出,另一半则是军队日常开支和军饷供应。

在此之前,大明朝普通士兵一个月的军饷大概在八斗粮食,军改之后不仅满饷,每个士兵的军饷也提高到了一石左右。

而这只是军饷,不包括军中吃住,如果加上军中吃住,每个士兵每个月就要支出接近二百六十斤粮食。

依照大明朝的生产力,要一家五口人二十亩地全年的收入才能供养这样一个士兵,可谓消耗极大。

而如果把京营十几万士兵全部改编,那就要用几百万百姓的全年的产出才能供得起军饷。

对于这种情况,内阁说不担心是假的,毕竟这不仅是民生问题,军改一旦进行,就只能持续。

假如今天改了满饷,明天再改成八斗粮,那士兵定然就不愿意征战,转而就会生乱。

不过就在他们的担忧之中,大明朝变法的成效却悄然开始显现,先是松江府的工厂开业,随后又是商贸中心成立,这两项就给朝廷带来了大量税收。

而且商税不比农业税,农业税顶天一年两收,商业税却是一月一收,随着商贸放开,南来北往的商人越来越多。

即便郑和已经带着船队南下西洋,可从北边南下的商人却络绎不绝,这又是因为下西洋带来连锁反应,使得大明朝丝绸价格疯涨,已经涨了两倍之多。

如此巨利之下,商人自然纷纷前来,让江南的养蚕业、种桑户、纺织业都得到了大量利润。

每一天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交易额,从中抽取12%的商税,光是去年十二月,松江府就收到了六十余贯的商税。

再加上去年年底的国库结余、抄家得到赃款,大明朝的国库渐渐鼓了起来,也让首辅解缙的压力小了不少。

但压力小不代表没有,眼见新军如此花钱,解缙当然不能让新军白白荒废,所以这一次南征交趾的主力,同样是新军。

在如此各方推动之下,三月二十三日,大明朝正式开启了第二批南征军队的投放,军队誓师之后,兵分两路南下。

一路便是朱瞻基率领,沿着海岸南下,借着还未消散的东风,直接登陆吕宋,并准备在雨季到来之前结束战争。

另一路则是朱荣统领,乘着江船逆流而上,准备经过湖广地区,南下交趾境内平定黎利叛乱。

当两路大军南下之际,各国使者便即偃旗息鼓,一边将大明朝廷发生的事情回报,一边留在朝廷里面等出兵的消息。

可以说,这一战完全关乎大明朝的脸面,如果全面得胜,那周边小国便会继续跪舔,如果失败,那大明朝威望将会大减,以后叛乱只会层出不穷。

所以,这一战关乎大明朝的国运,也关乎日后南国的形式,就在这样的局势下,朱棣要让朱高燨出兵的消息,也传到了琼州。

_l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