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穿越成了朱高燨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15章 朝野沸腾,年终结余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当吕宋的消息传回朝廷之时,朱棣对纪纲的忍耐已经到了底线,这是因为在检察院工作进程下,大量纪纲的犯罪事实已经传回了朝中。

其中包括朱高燨列举的几条罪证,此外还有建文旧臣陈瑛诬陷诛杀数十族,侵吞盐场数百万金,阉割良家幼童侍奉诸事,也有纪纲参与。

更别说纪纲掌管诏狱,当朝诸多大臣昔日落于其手之时,都没少被折磨,此时为了迎奉上意,大量其罪证被罗织而出。

掌握了罪证之后,朱棣明面上还是每日上朝下朝,学习着来自琼州的新知识,私底下已经布置了一张大网。

而因为中秋晚会的举动,庞英私信纪纲,使得纪纲欢欣鼓舞,以为自己圣眷正隆,于是大肆敛财。

自台州往广东,一路上凡是孝敬钱财者,虽有罪亦不贬,凡是未曾孝敬钱财者,无罪亦下狱。

一时间整个东南官场怨声载道,大量未曾贪墨的官吏惨遭迫害,甚至于就连富商也成了纪纲的目标之一。

仅仅是这一次南下,跟在后面的内宫宦官,便记载纪纲贪墨赃款超过三百万之巨,所墨赃款大半运回了纪纲老家临邑,少部分发放给各地指挥使,锦衣卫分部。

而查到此处,也让朱棣越查越是心惊,因为纪纲只是牵头,在纪纲身后还有大量隐藏于幕后的黑手。

其中除了锦衣卫和上下指挥使之外,还有朝廷百官,内宫宦官,甚至于一个个大明皇亲,都与其有牵扯。

最让朱棣难受的,便是朱高煦竟然也牵扯其中,在纪纲谋反的同时,他儿子朱高煦竟然贿赂纪纲,让其搜罗了大量能人异士作为幕僚。

朱高煦搞这些做什么呢?当然是为了造反!朱棣之前是觉得这个儿子有野心,可却没有实际证据,眼下得了证据,自然五内俱焚。

他本以为最该造反的老四没有造反,可最不该造反的老二,却实实在在就在他眼皮子低下造反。

这对于性格无比强势朱棣来说,自然难以忍受,甚至于当场召集朱高燨与朱高炽等人,准备将朱高煦贬为庶人。

对此,朱高炽自然极力劝解,直道:“老二虽有不法之举,却有奸人蒙蔽之过,如今国朝南征,正是用人之际,岂可因事而坏大将?”

他一说罢,朱高燨也劝道:“有罪者往昔也,往昔不同今日,二哥已然遣散部卒,可见已经悔过,不妨戴罪立功!”

他二人一劝朱高燧自然也劝,三人同时劝解,朱棣也不好再一意孤行,索性将朱高煦相关罪证按下不表,等待日后再观成效。

就在这样调查了几个月之后,南边大捷的消息传来,一时间朝野沸腾,因为南征不仅大捷,还有大量缴获!

奴隶就不用说,可以卖给士绅大族换取钱财,此外尚有金银珠宝,累计百万贯之多。

纵使有一部分要用来犒赏三军,可也是几十万贯入帐,对于空虚的大明国库来说,可谓一笔不小的回款!

在这样的风向之下,满朝尽是称颂之声,有的赞扬朱棣英明神武,有的赞扬张辅、朱高煦治军有方。

当然,也有少数御史上表,谴责南征军杀戮太过,说彼等虽为蛮夷,亦慕汉化云云,总之,南征军杀得太多了,有违儒家仁义之道。

可这些人毕竟是少数,在消息没有传开之前,还能有一点话语权,可随着新一期大明日报发布,明军得胜的消息就传到了百姓耳中。

一时间,整个应天府上下都是讨论此次南征成效的声音,毕竟吕宋可是有金沙和玉米的。

金沙虽然和百姓关系不大,却和南征军有关系,而南征军大多出自于应天府内,这就和百姓扯上了关系。

故而在十二月,应天府的百姓们就在各处打听谁家儿子参加了南征,一获取准信,立即就有媒人上门提亲。

这在大明可是破天荒的存在,毕竟在大明朝有个俗语,那就是好男人不当兵,大明朝的兵,那就是最底层的臭丘八。

而现在,随着军改进行,新军的地位逐渐提高,已然摆脱了昔日兵痞的印象,成了应天府新贵。

不过这些都是和军队家属有关系的,更多没关系的百姓都将目光放到了玉米身上,想看看这种神物到底如何。

由是在这一期日报之后,第二期日报发布,表示南征军已经获取了优质玉米良种,并且将在明年开春供给,百姓可以用陈粮换取优质良种,以一比一的方式平价兑换。

消息一传出,百姓们顿时欢欣鼓舞,都在摩拳擦掌,准备开春之后,兑换玉米种子谋求一个好收成。

而在这同时,一则关于琼州化肥的广告也粘贴在了广告上,声称琼州方面已投资建设三座化肥厂,明年开春,将提供大量化肥购买,每袋化肥可以增产五成!

面对这个信息,百姓们一贯的保持了谨慎态度,可不少士绅大族见之,却也开始了跃跃欲试。

因为他们发现,大明日报是真的有东西,凡是大明日报发出来新闻,几乎都是真的!

一种能增产五成的新型肥料出现,如果是真的,那来年粮食丰收便会成为定局,在这个时代,粮食可就是钱啊!

所以在百姓们还在观望之际,士绅大族们已经在托关系寻找购买化肥的门路,准备囤积一部分在家中。

在民间热烈讨论之时,整个朝野其实也开始讨论,虽说变法已经开始,可众臣的观念任旧是封建旧地主观念。

眼见朝廷开疆扩土,又打下了大量土地,首辅解缙便上表请求迁移两广百姓南下,将吕宋纳为如琼州一般的海外领土。

但对此,朱棣却是迟迟没有回复,只是让内阁抓紧统计今年的税收,同时准备开启明年的建设计划。

这也是因为这个时代的运力和信息太过迟缓,虽然秋收已经过去了三个月,然则大明朝的国库税收却没有完全入库。

这其中,主要是来自于西北方向的大量粮食最难入库,因为应天府作为首都,最大的好处就是漕运。

无论是云南还是贵州、湖广地区,还是东南沿海都可以通过漕运的方式押解粮食,可西北独有一条黄河通达。

且自洛阳以上的黄河上游水流湍急,无法通船,所以来自西北的税收只有先运到河内,然后才能经过黄河入河南,再经过运河运至粮库。

这一运送,就要运送三四个月,所以内阁每年进行年终汇算,都要在十二月才能开始进行。

当汇算完毕之时,时间也就到了十二月底,此时朱棣一催,众官吏不知朱棣之意,只得紧赶慢赶的计算收支。

终于在十二月十七日,给出了朱棣大明朝永乐十四年的收支表,在永乐十四年,粮食税收总数为两千九百万石,此外各项税收三百万石,合计三千二百万石。

此外尚有各种杂税,已经去年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货物,总价值约莫七百万贯左右。

而永乐十四年由于朱棣将北平的建设停工,又减少了军事动作,所以支出大幅度消减,全年军事、民生、皇族俸禄、官员俸禄仅仅消耗了不到一千二百万石。

此外尚有郑和下西洋收购的货物、军费船只开支和新军编练,也仅仅消耗了大明朝三百万贯并上两百万石粮食。

换句话说大明朝经历了一年的变法,不仅没有亏空,还有一千八百万石粮食结余,四百万贯现金结余。

以当前粮价换算一下,整个永乐十四年,大明朝国库便入帐一千三百万贯之多,为空虚的国库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然则就在这时,锦衣卫指挥使纪纲也返回了朝廷,刚一入京,还没来得及返家,就被押送到了都察院。

_l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