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穿越成了朱高燨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00章 大明新军,金豆子请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朱高煦编练新军的地方,乃是京城往北的京师大营,此地有禁军十几万,分大小校场,负责拱卫京师。

众人一入军营,便听到军营之中训练之声不绝于耳,整个校场之内都是一二一...一二一.......

来到校场门口,就见一队士兵卫戍在外,而校场中,士兵们正在排队训练,或是队列,或是跑步,或是打靶,训练的热火朝天。

眼见龙辇前来,卫兵自然急忙通知新军主将张辅,别看朱高煦成天往军营中跑,实则这一支军队统领乃是英国公张辅。

张辅得了消息之后,便急忙来到军营之外迎接,见得朱棣先行跪拜,起身之后方才问道:“陛下今日怎么有空前来视军?”

朱棣下了车驾,便抚须道:“因方才老四论起出兵之地,故而想起了尔等所练新军,不知新军训练成效如何,可堪一用否?”

听着朱棣问话,张辅便道:“训练颇有成效,我等全面效仿琼州队列训练之法,方一月,队列便成。”

“如今又训了两个月了,士兵们也渐渐熟悉了枪械用法,不过若是要出兵,还需看敌方如何!”

“因士卒虽熟练军阵,可终究还未上过战场,若是对敌精锐士卒,虽可一战,却难大胜!”

他这话自是收敛着说了,其实还是害怕朱棣头脑一热,便派新军北上打鞑靼,鞑靼终究是瘦死的骆驼,绝非一般军队可比。

而朱棣闻此,却是一笑道:“可以一战便可,此次敌人却非什么精锐,只要懂放枪,必能战胜。”

对于打吕宋,朱棣并不担心,即便不动用新军,调动一两万卫戍士兵南下,都能将吕宋给扬了。

但军队始终是要上战场的,眼下看着大明新军有点成效,他便想直接出动新军南下看看战果。

二人如此聊了几句,张辅也放下心来,将朱棣领着,一路朝着军营中行来,至于校场,就见一身迷彩服装束的朱高煦前来。

看他头上戴着军帽,脸上挂着胡须,朱棣便笑道:“人家琼州如此装束,是因天气炎热,怎么老二你也想把胡须头发剃掉?”

这里便得提一句,琼州兵马大多都是剃发剃须的,因为在南边天气炎热,留长发难以清洗。

此时虽然被调动到了应天府,可琼州军队的头发和胡子依旧保持原本模样,相应的,许多士兵也效仿如此装束。

毕竟,父母精血不可弃之,那是读书人坚持的事情,一般百姓为了方便度日,头发就算了,胡须是很少留长的。

而朱高煦恰好是个络腮胡,模样极为威武,此时换上琼州装束,便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但朱高煦此时正是乐在其中,闻便拉下帽子,抓了抓头发笑道:“若非怕惹不孝之名,儿臣还真想剃了!”

“以往穿着军中甲胄,上阵杀敌还不觉得,如今打靶之时,只觉这胡须甚为碍事,早晚需得剃了!”

说着,他又问起了和张辅同样的问题,朱棣来军营里面干什么,朱棣一听,索性便拉着朱高煦和张辅等人一道进入帐内,开始研究攻打吕宋之事。

一听要打吕宋,朱高煦便欣喜道:“此事不难,唯虑无船而已,若父皇调船来,儿臣只需三千兵马,便可踏平此地!”

而他一表态,朱棣便摇头道:“如今汝为兵部尚书,一日不可擅离职守,此番南下打吕宋,你需得留守朝中!”

说着,他就看向了张辅道:“此次出兵南下,还得英国公前去,一则英国公攻打过安南,熟悉南边气候。”

“二则,眼下新军刚立,吕宋虽不值一提,却须宿将坐镇,英国公办事老成,朕放心!”

如此说罢,张辅自是欣喜领命,朱高煦则是不喜道:“父皇怎可偏爱,新军也有儿臣之功,如今儿臣正愿领兵!”

“反倒是这兵部尚书一职,整日就坐在衙署接收各地军报,又叫协调各地粮草,叫人闷得慌!”

“不如就叫那黄淮顶替得了,左右现在衙署公务都是此人处理,儿臣看他可行!”

说实话,如果是之前,朱高煦担任兵部尚书,定然是要尽职尽责,好好表现一番的。

可现在时代变了,眼下个人分管一摊,不再像之前那般由太子朱高炽独自决断。

随着分权开始,他的权力欲已经从太子之位转向了建功立业,在现在这种组织形势下,只有功劳才能让他更进一步。

所以即便攻打吕宋这种弹丸之地,他也想上带着新式兵马,前去试试这摊水的深浅。

但朱高煦显然没有领会朱棣让他担任兵部尚书的本意,在朱棣看来,现在要想顺利改革,首要的便是抓住兵权。

兵部尚书不仅掌管天下兵马,还可以直接调动军队,这种关键职位,必须有一个“自己人”担任才行。

只有这样,他才能自由调动兵马南征北战,不然若是叫外人担任,以后他要扩张,对方唱反调怎么办?

六部尚书可不是御史说换就换,每一次六部尚书的调动和更换,都是国家大事,岂能说换就换?

当下,朱棣的脸就一板,准备好好教训朱高煦一番,可这时,朱高燨却出列道:“父皇,依儿臣之见,二哥所不无道理!”

“如今新式军队的训练便有二哥之功,眼下新军第一次出兵,二哥怎能不随军出征?”

一听朱高燨的话,朱高煦便点头道:“还得是老四懂我,这新军乃是儿臣亲手建立,如今出兵,儿臣岂能袖手旁观?”

“也莫说主将,儿臣也不和英国公抢,可副将之职是少不了的,若不上前线,日后儿臣怎么练兵啊?”

“住口!”朱高煦话没说完,便被朱棣喝止,而他喝止了朱高煦之后,又看向朱高燨道:“老四,你二哥可是兵部尚书,不可轻动!”

在他看来,自己家老二可能不懂自己的深意,老四怎么可能不懂?现在如此提议,又是什么想法?

可朱高燨闻之,便微笑道:“兵部尚书自然不可轻动,可二哥却也不可在此荒废,儿臣提议,二哥出征期间,不妨由三哥代领兵部如何?”

“让老三代领?”朱棣一时想了起来,似乎还真是如此,他四个儿子,就老三朱高燧没有安排。

之所以想不起来,是因为朱高燧自从封王之后,就一直镇守北平,并没有在应天府。

而这个老三有个好处,虽然没有老大稳重,也没有老二勇猛,但老三最是听话,他说一,朱高燧便不敢说二。

如此对比起来,朱高燧确实比朱高煦更适合担任兵部尚书,“可老三眼下镇守北平,路途遥远,如何兼领?”

“这好办啊!”朱高燨笑道:“父皇可以直接将三哥召回南京,再让人代替三哥镇守北平即可!”

“须知眼下国朝变法,日后大量物资都要从南方运输,顺天府太过遥远,并不适合作为都城。”

“且彼地虽为国门,却是易攻难守,来日内燃机普及之后,南北两日之间便可贯通,当不当都城,无甚所谓!”

“不如将其设为陪都,日后派人轮值,便可保家国无虞,也可保变法顺利,不至于浪费人力!”

朱棣一听这话,顿时意识到了老四这不是在支持老二,而是在提醒他北平不适合当大明的都城!

而迁都北平,他已经下过了诏书,显然不适合更改,唯一的办法,似乎只有把北平设为陪都了!

若是之前听到此话,他自然是要生气的,因为北平是他老巢,也是防备异族的前线,只有迁都北平,才能防住北方异族。

可现在想想,以后改革,大明必然是要通车的,有火车在,时间将会被逐渐缩短,那都城在不在北边又有什么关系?

反倒是现在变法,需要借用琼州之力,应天府距离琼州已经很远了,若是搬到北平去,恐怕要耗费更多人力!

思虑及此,朱棣一阵犹豫,见朱高燨一脸坚定的模样,他便道:“此事......朕得考虑考虑!”

说着,他也不再多,索性叫朱高煦和张辅召集新军,直接在校场来一次大阅兵,观看练兵成效。

_l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