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澈柳雪柔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三百六十三章 新皇登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所有士卒以肉眼难以捕捉的速度,从背后摘下特制的军弩,上弦,举起,瞄准。

三千支闪着寒光的弩箭,箭头齐齐对准了天空。

那股凝练的杀意,仿佛化作了实质的冰墙,压得蹇义和他的随从几乎喘不过气来。

蹇义的额头,渗出了冷汗,他是个文官。

理解的军队是奏章里的数字,是沙盘上的棋子。

他从未如此直观地感受过一支精锐之师的力量。

江澈五指缓缓收拢,握拳。

“放!”

“嗡!”

三千支弩箭腾空而起,在空中形成一片小小的乌云。

然后精准地越过蹇义等人的头顶,射向他们身后百步开外的一片山壁。

密集的入岩声连成一片,那片坚硬的岩壁,瞬间被扎成了一只刺猬。

这一刻,山谷里只剩下风声,还有蹇义越来越粗重的喘息声。

他的手在抖。他带来的圣旨,此刻感觉有千斤重。

江澈缓缓放下手,军阵再次恢复了那种令人窒息的静默。

他转过身,重新看向面如土色的蹇义。

“蹇尚书,现在您还觉得,一道旨意,就能让军心安定吗?”

江澈的语气依然平静,但蹇义听出了其中的潜台词。

你再敢多说一个字,下一波弩箭,就不是射向山壁了。

蹇义的喉结艰难地上下滚动。

他带来的那点文官的傲骨,此刻被碾得粉碎。

因为在这里,道理和皇权,都不如对方手里的刀好用。

“伯……伯爷说的是。”

蹇义的声音干涩沙哑,连称呼都变了。

“是……是老夫考虑不周,考虑不周,军国大事,确实当以稳妥为上。”

是的,他怂了,因为如果再坚持下去,今天恐怕走不出这个山隘。

江澈绝对敢杀了他,然后上报一个兵变,尚书殉国的奏章。

新君刚刚登基,绝不会为了一个死掉的吏部尚书,去逼反一位手握重兵的平叛功臣。

江澈看着他,他没有乘胜追击,反而给了对方一个台阶。

“尚书大人重了。您是朝廷重臣,一心为公。江澈也是大明之臣,食君之禄,自当忠君之事。”

“这样吧。圣旨,我接。但为防不测,我将亲率主力,护送降卒与汉庶人,缓行返京。如此,既不违圣意,也能确保沿途安稳。蹇尚书以为如何?”

这哪里是商量,这根本就是通知,但蹇义听在耳中,却如蒙大赦。

江澈没有当场抗旨,还给了他一个缓慢返京的说法。

他回到京城,至少可以对皇帝和内阁有个交代。

面子,保住了。

“好,好!伯爷深明大义,老夫佩服!”

蹇义连连点头,“就依伯爷所,就依伯爷所!”

江澈伸出双手,蹇义连忙将那卷已经汗湿的圣旨,恭恭敬敬地放在了江澈手中。

接过圣旨的那一刻,江澈的目光越过蹇义的肩头,投向那不存在于山隘尽头的京城轮廓。

京城那帮人,想要他单刀赴会?

但他会带着一整支军队,以最隆重的方式,去赴这场鸿门宴。

大军开拔,车轮滚滚,江澈带着队伍缓缓向京城挪动。

十天后,一匹快马在官道上卷起长龙般的烟尘,冲进了中军大营。

信使翻身下马,几乎是滚到了江澈的帅帐前。

“报——!陛下……陛下驾崩!”

亲兵们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去。

永乐大帝,那个带领他们百战百胜,开创了一个煌煌大世的男人,就这么走了?

江澈站在地图前,手指还点在京城的位置,他没有回头,身影如山。

过了许久,他才开口。

“知道了。”

“传令全军,挂孝三日,军中禁酒,禁喧哗。”

“遵命!”

亲兵躬身领命,脚步匆匆地退下。

帅帐内,只剩下江澈一人,他缓缓坐下,给自己倒了一杯冷茶。

虽然早就知道老朱不在了,可现在这个问题再次落下来,还是让他心里说不出的滋味。

新君朱高炽……

那个以仁厚著称,深受文官集团拥戴的太子,现在是皇帝了。

江澈转头看向了关押朱高煦的帐篷内,他不怕他跑,因为朱高煦不会跑。

“旭哥,你说,你为什么不好好做你的高丽王呢?”

话是这么说,而且江澈也自问过很多遍,可是换成他是朱高煦的话,估计,也会去想着争夺那个位置吧?

……

洪熙元年,正月。

奉天殿。

朱高炽头戴翼善冠,身着黄色龙袍,端坐于龙椅之上。

百官分列两侧,山呼万岁。

庄严的登基大典,宣告着大明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一个属于文官,属于仁政,与永乐朝那股金戈铁马截然不同的时代。

殿内气氛肃穆,百官们脸上都带着一种“拨乱反正”后的振奋。

只有站在武将班列最前方的那个身影,显得格格不入。

江澈身穿麒麟补服,腰悬宝剑,静静地站在那里。

他没有像其他武将那样,刻意挺直腰板,展现自己的悍勇。

可即便如此,他依然是整个大殿的焦点。

文官队列中,以杨士奇、杨荣为首的内阁大学士们,目光时不时会飘向他。

在他们看来,江澈就是永乐皇帝留下的一柄最锋利的凶刀。

上面沾满了血腥,充满了戾气,是他们推行仁政的最大障碍。

“宣平叛功臣,忠勇伯江澈,上前听封!”

太监尖细的嗓音,在大殿中回荡。

江澈迈步而出,走到大殿中央,单膝跪地。

“臣,江澈,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龙椅上的朱高炽,身体微微前倾。

“江爱卿,平身。”

“臣,谢陛下。”

江澈起身,垂首而立。

朱高炽看着他,脸上露出了和煦的笑容。

“朕初登大宝,百废待兴,然北方边患不绝,鞑靼、瓦剌时时叩边,扰我大明子民,朕寝食难安啊。”

他叹了口气,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杨士奇等人立刻出班附和。

“陛下圣明,当以休养生息为国策,不可再轻启战端。”

“臣附议!永乐年间,连年征伐,国库空虚,民生凋敝,实不宜再战。”

文官们一个个慷慨陈词,话里话外,都是对永乐朝军事政策的否定。

也是在含沙射影地敲打江澈这个最大的军事功臣。

_l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