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老和尚有交代
李瑁当晚入住涝水驿,在这座热闹仿若集市一般的驿站中,他结识了两个人。
一个叫李季卿,担任鄂县尉,李适之的小儿子。
他是在收到长安快马加鞭送来的驿信之后,知晓会有大批人经鄂县前往终南山,于是专门等在这里,好做接待。
因为他需要提供向导,深山老林的,没有本地人给你带路,进得去出不来。
李瑁从前往终南山游猎,带的就是管家张并的弟弟张池,就是那个为他养狗的,兄弟俩都是郡县人,对终南山是非常熟悉的,但即使如此,李瑁每次也需要雇佣当地猎户做向导。
不用特意去找,驿站就有,这些专业人士常年伫留驿站,就是等着接活呢。
因为给贵族们提供服务,赚的更多,我平时猎一头鹿,卖到驿站,也不过四五百钱,如果能带着贵人们猎杀到一头鹿,人家给的赏钱都不止这麽点。
一个是为了生存,一个是为了娱乐。
李季卿给李瑁介绍了四名当地猎户:
「他们四个是兄弟,半辈子都混迹在终南山,靠着给贵人们做向导,家里产业颇丰,我那点俸禄跟他们比,不值一提。」
但你可以随时剥夺他们的产业,或者,他们日常就一直在给你上供..::..李瑁在驿馆的茶楼内,见过这四名猎户之后,先是每人赏了百钱,
随后让李晟跟他们商量进山路线。
李瑁的目光看向另外一人:
「岑兄以前参加过科考吗?怎麽会来鄂县?」
岑参的模样非常标准,谈不上一眼帅,属于是越看越帅,要不然历史上他也不会中进士第二名。
相貌,绝对是科考的硬核标准之一,长的丑的,说不定报名时候就把你刷下来了。
岑参不好意思的笑道:
「不瞒隋王,我不是举人,所以想参加科举,需投碟自应。」
李瑁一愣,看向一旁的李季卿。
李季卿笑道:「岑兄今年,由我阿爷举荐。」
投碟自应就是找牛比人物推荐你参加科考,李适之无疑足够牛比。
当下的大唐,最卷的就是科考了,竞争超级激烈,因为名额有限,举人是优先占据名额的,那麽剩下的就是投碟自应,以及自己举荐自己的洁已登朝丶无嫌自进。
贵族本来就是一个阶层,说句不好听的,祖上三代没姻亲的,再往上倒腾三代说不定就有了。
别以为岑参这个姓氏挺冷门,人家就出身差,他家里祖上在大唐有三个宰相,曾祖父就是岑文本,人家家里跟李唐宗室牵扯的非常深。
虽然岑文本当年支持过魏王李泰,但那都是陈年旧事了。
「我现在才明白,卢奂主持铨选,会有多头痛,」李瑁笑道:
「皆为一时贤才,天下名士,安顿不好哪个,都不好交代。」
「惭愧,当不起名士二字,」岑参摇头笑了笑,遂又好奇道:
「国宝郎似乎分量有限,及第之后是否守选,应是右相一言以定。」
「那倒也未必,」李瑁心知李林甫让严挺之回来,就是顶科举的锅,所以铨选的权利,很大可能会放一些给严挺之和卢奂。
很多权利都是双刃剑,掌管铨选无疑可以大量的安排自己人,但也会得罪很多人,所以李林甫大概率会继续安排自己人,然后将得罪人的差事,扔给严挺之和卢奂。
就比如眼下的岑参,出身没毛病,根正苗红,才华就不必说了,顶级诗人,但历史上李林甫照样不惯他,让其守选三年,才给了一个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这是个什麽位置?东宫卫率府,太子都去不了东宫,你这个位子是个啥啊?
李季卿也被李瑁的话给勾起兴趣了,他爹是李适之,所以他自己也掌握着朝堂上的第一手消息,心知严挺之能够回来,隋王出力不少,而且似乎与裴耀卿丶卢奂关系都很不错。
这里面随便一个人,都能给岑参安排了,前提是岑参得能考中。
能不能考中,圣人占七成,李林甫两成,国子监一成。
「岑兄与我家是故交,与我又如手足兄弟,若能高中,隋王能不能帮忙想想办法,免了守选,」李季卿笑问道。
岑参也是目光期盼的看向李,因为李适之能举荐他参加科举,已经很不容易了,不要再指望人家帮忙帮到底,他的面子没那麽大。
岑参对自己的实力是完全有信心的,但出身大家族的他也很清楚,能不能考中,实力只是其中一个要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圣人那时候的喜好。
打个比方,李隆基若是正好这个时间段喜欢田园诗,那麽豪放派只能哪凉快哪呆着去,就好比大夏天的我想吃个西瓜,你给了我一个冬瓜。
那麽考中之后,按照唐律,还有三年的守选期,
进士及第之后,六品以下官职不能立即授官,需要在家里等待吏部铨选,其实就是缓解官职少人员多的体制矛盾。
但是,也有立即授官的,称之为「出类拔萃」
注意,这四个字不是在形容你的才能,而是你本身所能动用的所有能量,主要指社会关系。
李瑁点了点头,笑道:
「我会尽力帮忙。」
玄宗一朝,有三必保,李白杜甫王摩诘,除了这三个,实际上当下的大唐于诗歌一途可谓百花齐放,涌现出众多顶级诗人,留下无数传承不朽的诗篇。
岑参就是其中一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绝了..:
李瑁绝对不会帮忙作弊,他也没那个本事,但人家真要考上,帮他免了三年守选,应该是不难的。
因为李瑁本身,也具备举荐士子的资格,不能忽略的一点就是,他其实也是个大佬。
不过这样一来会出现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那就是很多后世流传的名诗,很可能不会出现了。
因为只有活的惨,才能写出好诗。
这一晚,李瑁又是喝的酪酊大醉,深夜从长安赶来的左羽林卫司阶参军葛延昌,在听说李瑁喝多之后,朝着李季卿和岑参伴怒道:
「担着天大的干系,你们俩怎麽敢灌他酒?」
表面上生气,实则心花怒发,因为八卫这次派出来的人,实际上是竞争关系。
李季卿摇头道:
「正好相反,是隋王一个劲的在灌我们俩,只是没想到,我们还没醉,
他先不省人事了。」
他能不知道李瑁身上担着圣人的差事,本想看小酌几杯,聊以尽兴便可,谁能想到三个人没喝多少,隋王已经趴下了。
这什麽酒量啊?
「他不行,」葛延昌小声道:
「他是好酒而无量,长安城谁不知道,隋王一灌就倒,这下好了,他们左卫明天能不能启程都说不定。」
李季卿叹息一声,赶忙招呼岑参:
「赶紧想办法给他醒酒吧。」
涝水驿,是进入终南山的必经之路,李隆基派来的八府卫士,都会陆陆续续赶来这里。
左羽林是耿国公葛福顺的儿子葛延昌带队,右羽林是蓟国公李楷洛三子李遵言,也就是李光弼的哥。
左龙武是丘曹参去场+
TZITE
右骁卫柳,右骁卫武。
八支人马,谁先找到玄元皇帝像,谁就是首功。
所以葛延昌也就在驿站休整了一个时辰,便带队赶夜路走了。
剩下的也大抵差不多,右羽林的李遵言比李瑁来的更早,在驿站补充了些饮水乾粮就上路了。
也就剩下个武,眼下没好脸色的站在李瑁的床榻前,看着驿站一些婢女正在给李瑁搓看后背和大腿小腿。
这是醒酒的土法子,管不管用不知道,因为正常人醉了就醉了,没几个专门还要催醒酒的。
李季卿也是病急乱投医,瞎比的给李瑁上项目。
郭淑也在一旁着急道:
「其他人没怎麽停留,都已经动身了,因我是女眷,隋王担心我体力不支,这才选择过夜,喉......」
「王妃无需自责,他就这个出息,」武一脸无奈的在一旁坐下:
「平日可没少往南曲跑,干正事的时候怎麽这麽不上道呢?」
哟......隋王还是个风流人物啊?李季卿心道。
岑参则是下意识的看向隋王妃,当看正妻的面,寻花问柳的事情也能明说?
「大郎先走吧,不用管我们,」郭淑道。
武摇了摇头:,「算了,咱们搭个伴吧,这件差事本来就是撞运气,看谁吉星高照,不是谁的腿脚快,谁就能找到。」
殊不知,李瑁之所以不着急赶路,是李隆基交代的。
至于为什麽,李瑁猜测,很有可能基哥还没准备好神像呢,那我去那麽早也是白搭。
好不容易出趟门,还带着媳妇,游山玩水不容错过。
翌日,李瑁早早就醒来了。
昨晚其实喝的不多,主要是不在状态,以至于又在两个新人面前丢了一回脸。
「不行,兴许是昨天赶路太着急,我这身上异常乏累,」李瑁扫视了一眼站在面前的李季卿,道:
「我需再歇一天,明日上路。」
武下巴都快惊掉了:
「我说十八郎,你找死别连累我啊?这可是圣旨,哪有你这样敷衍的?
要是让御史台的知道,你我都得担罪。」
「我怎麽连累你了?你自己走不就行了吗?」李瑁说异道。
武嘴角一抽:
「我不是寻思着人多力量大嘛?咱们两队人搜寻,若是找到了,功劳算你的邦价+
「那你就听我的,我让你干什麽你就干什麽?」李瑁笑道:
「今天去涝水转一转,捕几条鱼烤了吃。」
李季卿与岑参对视一眼,目瞪口呆,
你跟别人不一样,你接到的不是圣旨是吧?哪有你这样将圣人旨意不当回事的?
对喽,不是圣旨,是交代。
小和尚下山去化斋,老和尚有交代「关中多山水之胜,而汉陂在终南山下,气象清绝,为最佳处,地有五味陂,产鱼甚美,因名之。」
镁陂湖就坐落在涝水西畔,是长安西南一处绝佳的风景名胜之地,也是秦汉上林苑所在。
苑,既帝王游猎之处,不过在大唐,不只是帝王了,很多人都会来这里打卡。
李瑁以前出门狩猎,一半都是来这里,不能跑的太远,否则基哥会不高兴。
这里的道路,基本上都是贵人们游玩硬出来的,平民一般不会往这里跑,这是闲着没事干的人才会来的去处。
湖区所产的鱼,还是贡品,鄂县衙门常年派人在这里捕鱼,抓到就往宫里送,月百馀尾。
李瑁他们一路行来,至少见到三支车马队伍,也是往湖区去的,那里还有都水监舟署设立的一个租赁船只的地方,以供人们泛舟湖上。
乘舟泛湖,吃着小鱼,喝着小酒,迎着小风,喷啧,很有感觉的。
也就是武一路查拉着个脸,很扫兴。
李季卿闲看也是闲看,也跟看来了,岑参那就更闲了,也非常乐意与李瑁一道同游。
敢报考进士的,都是铁头娃,因为诗赋实在的太讲究了,对一个人整体文学素养要求极高,还需要极大的阅历。
这就是为什麽大唐的士子都有着宦游经历,你不到处游玩,你写不出诗来啊,凭空想像与亲眼见过肯定不一样的。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是靠想像能写出来的?
李瑁他们租了八条船,一条的租金是一贯,准确点说是一天一贯,这个没人会赖帐,舟署是国家部门,赖一回就没有下回了。
船上配备有专门操桨的水手以及捕鱼能手,吃的除了胡饼和几种耐放的糕点之外,就没了。
「岑参兄弟皆名士,以三郎才气最盛,我听说过你,」郭淑坐在甲板坐席上,朝岑参笑道:
「岑三郎为什麽直到今年,才参加科举啊?」
岑参家中排行老三,今年二十七岁,老大岑渭举门荫入仕,将他们家的名额给占了,剩下的四兄弟只能是自力更生。
「只因进士科太难了,没有足够的准备,某也不敢轻易报考,」岑参笑着解释道。
与其说不敢轻易报名,不如说不敢轻易浪费社会关系。
李适之不可能每年都举荐你,人家那边需要照顾的人肯定非常多,凭什麽年年都给你补考机会呢?
能有一次,已经是相当难得了。
郭淑点头道:(「以岑三郎的出身,谋划一个幕职,应该比进士更容易一些。」
她这是好言相劝,进士这条路确实非常艰难,而他又不知道岑参其实很牛逼,所以劝对方将有用的关系,用在走后门,而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进士科。
「这你就不懂了,」李瑁接过岑参递来的烤鱼,一点一点的用手剥着吃,笑道:
「开元十八年,门下省侍中兼吏部尚书裴光庭,修改铨选制,订立了循资格制度,要旨在于贤愚一概,必与格合,乃得铨授,也就是说,从你入仕开始,资历决定了你的升迁之路,只要选满三年,一定升迁,进士及第,是最好的资历,是优先进入更部铨选的,只要你按照循资格一步一步慢慢来,
升迁是必然的,如果不是进土,比如岑大郎,他想要升迁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一」」
就像那个严迪,卢奂天天想着怎麽给安排,就因为人家是进土,守选的官员里,进土是放在最上面的。
岑参笑道:「便是此意,虽然循资格制,已经被徐国公(萧嵩)奏请罢之,但眼下官员升迁,大部分时候确实还是看资历。」
他这个看资历,其实是寒门集团。
李昌点头道:(「萧嵩也是迫于压力,他那个时候是紫薇令,循资格实际上压制了很多官员的升迁道路,底下闹不满的太多,萧嵩也是没办法。」
李季卿在一旁呵呵尬笑,因为若是按照裴光庭的循资格,他爹李适之眼下爬不了这麽高不历丞簿,便为别驾,不历两畿官,便为京兆尹,不历御史及中丞,便为大夫,不历侍郎及郎中,便为尚书,李适之的升迁之路,看的不是资历,
是血缘。
也就是说,裴光庭的法子最后天折,就是遭到贵族集团的打击,你侵犯的是他们的利益,谁说升官得一步一步来?我儿子偏要大步的往前走。
李瑁继续道:
「就因为这个制度其实是有用的,所以虽然罢止,实际上朝廷铨选,还是会着重考量,像岑三郎这样的,就在循资格的范围之内。」
其实就是由国家立法,改为双重标准,顶格门阀还是一如往常,寒门士子继续看资历。
岑参是看的很明白的,他们老家在南阳,也属于两京走廊贵族集团,但却是小族。
一直没有说话的武,此刻点头道:
「能不能升官,其实看的是命。」
众人纷纷大笑。
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老武家以前也是看血缘,现在嘛,确实是看命,武惠妃就是命理所在,如果活着,武就命好,升迁压根不用发愁,
看什麽资历啊?贞顺皇后是我姑姑,这就是资历!
「裴相,是不是......」郭淑疑惑的看向李瑁。
李瑁点了点头:
「嗯嗯,我应称其为姨丈。」
裴光庭的老婆,就是武三思的女儿,武惠妃的堂姐,李林甫的初恋。
裴早死了,如今媳妇与李林甫的关系,几乎是长安尽知,儿子裴稹敢怒不敢言。
「今朝八府卫士巡山,求玄元皇帝像,但我认为,隋王的机会最大,」岑参这句话不是拍马屁,他还年轻,没经历过官场,脊梁还没塌。
李瑁笑道:「怎麽个说法?」
岑参笑着解释道:」「玄元皇帝乃我李唐始祖,他老人家的神像,岂是外人所能求得?这份机缘定然还是降临在隋王头上,某几可预见。」
你小子会说话啊:..:.李瑁笑道:
「正因如此,我才如此悠闲,有些人就是不懂这个道理。」
说着,李瑁的目光看向武,武闻言,了一声,陷入沉思。
当今世上,不讲迷信的几乎没几个,尤其是道家因国教的原因,很多传说都会特别渲染过,传的神乎其神,是修真成仙必备。
有条件的都入了道教,想着能修成神仙,没条件的拜佛,祈求下辈子过的好点。
所以你会发现,入道教的,都是有身份的人。
「你还别说,真就是这麽个道理,」武仿佛豁然开朗一般,阴霾尽扫喜道我就说嘛,圣人为什麽要让你出来,感情圣人也看出,这种事情外人是靠不住的,玄元皇帝降机缘,怎麽会降给非我道门子弟的人呢?」
「你度了?」李瑁异道。
度在大唐,是非常困难的,还需有落籍的道观同意,这个道观在宗正寺还得有备案,需要被朝廷承认才行。
道士度有出世和入世两种,入世就是李瑁这类,该干嘛干嘛,不必修行,不必功课,有谱,但没有道号。
武一脸骄傲道:「年初在东明观度。」
岑参顿时露出一副羡慕的表情,东明观就在长安城普宁坊,每年的度牌名额就一个,没曾想今年的已经被武给占了。
这玩意特别抢手,因为一旦度,等于与皇家走的更近了,如果皇室是赵家人,那麽度就是伪赵家。
李季卿人家就很容易了,宗室成员生下来就是道门子弟,再说了,他们家在长安还有一个专门供奉的道观:贞观初,因太子承乾有病,敕道士秦英祈祷获愈,在崇化坊立龙兴观。
郭淑好奇的看向丈夫:「「郎君度何处?」
「上清宫,」李瑁淡淡道。
「嘴~~~」
众人纷纷发出惊叹之声。
?
坐落在洛阳邯山翠云峰上清宫,是道教祖庭所在,乃玄元皇帝着书炼丹之地。
李瑁小时候,那是一直被认为是嫡子的,他度的地方,只能是祖庭,
别的地方不敢给他度。
他现在要是肯出世,基哥都能在长安给他划块地方,专门建一所道观,
「岑三郎认识李白吗?」李瑁问道。
岑参摇了摇头:,「久仰大名却未曾谋面,不过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好友,
孟襄阳。」
「可惜了,如此人物,竟已仙逝,直教人抱憾,」李瑁感叹道。
玄宗一代的大诗人,很多都与孟浩然有所交集,甚至彼此相识,也是通过孟浩然中间牵线。
其中只有李白和王维,怎麽都不对付,老死不相往来。
为什麽所有人都认识孟浩然呢,因为他住的那个地方很特别。
襄阳,位于长安进入荆襄丶江南和岭南地区的一条重要通道,也是大唐仅次于两京走廊的第二大道路系统,也就是开辟于商末周初的武关道。
孟浩然住在这里,因其热情好客,喜爱结交朋友,自然是交游广阔,也是当下很多顶级大诗人心自中的老大哥。
提起孟浩然,岑参明显变的伤感起来,似在回忆与孟大哥的点滴过往。
发情,是大唐盛世无所的标签中,最让人心驰神往的一种。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3360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