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父李隆基最新章节 - 圆盘大佬粗 - 格格党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04章 虽离乃复有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第104章 虽离乃复有私

人在出事之前,都有一种预感,或者可以说,他已经看清楚了形势,知道距离自己出事不远了。

张九龄就是如此。

他在被罢相之前,已经察觉到了一丝端倪,那个时候,他就已经向李林甫低头了,想着以缓解予盾的方式,避免自己过早下台。

但那个时候的李林甫,怎麽可能放过他,自然是一鼓作气,铁了心将张九龄给干了下去。

张九龄就曾劝说过严挺之,不要跟哥奴对着干,但严挺之这个人还挺硬气,

直接在众人面前大骂李林甫,结果就是,他比张九龄更早一步滚出了长安。

严挺之先是被贬去了洺州,去年又转迁终州。

眼下的严挺之,就在绛州刺史府的后院,独自一个人溜达。

漫无目的,就这麽背着双手,来回的转圈圈,这是他习惯的思考方式。

他今年六十八岁,按理说已经接近致仕之年,但他的身体却非常好,虽然外贬已有四年之久,但是他从未有一刻停下对长安的思念。

他一直都觉得,那里才是他的舞台。

严武就站在屋檐下,也不做声,就这麽注视着自己的老爹来回晃悠。

他还年纪小,很多事情都不明白,他甚至一直认为,他爹外贬,是因为当年帮王元琰说话。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

那活该!

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蔚州刺史王元琰,坐赃下狱,罪名是什麽呢?就是衔私枉法,贪污腐败一类的。

刺史一级,这已经是大官了,所以需要三司会审,最后的结果自然也是证据确凿,罪名成立。

但是,严挺之在私下里积极奔走,托关系找门路,为王元琰求情。

为什麽呢?因为王元谈的妻子,是严挺之的前妻,两人早年关系不睦,和离了,严武的妈裴氏,这是第二个老婆了。

当时这件事闹得很大,李林甫抓住机会,集结朋党,猛攻严挺之。

而张九龄发觉不妙,选择硬保,毕竟是自己的小弟,肯定得护着不是?

于是他直接面见圣人,帮严挺之说话,意思是这事跟严挺之没有关系,就因为王元谈的妻子是严挺之的前妻,就被别人抓住这一点诬告严挺之。

他还为严挺之辩解,说什麽严与前妻没有感情,有感情的话怎麽会和离呢?

而当时因为各种原因,已经对张九龄非常不满的李隆基,直接来了一句:虽离乃复有私。

听到这句话之后的李林甫,猜测出了皇帝的心意,转而将严挺之结党营私,

上升到了张九龄结党营私。

双方你来我往,互相攻计。

这下好了,严挺之先滚蛋,张九龄和裴耀卿被定性为同党,同一天被罢了宰相。

严武因此觉得自己的老爹,是自作孽,你管前妻那点破事干什麽?

「大郎,你过来,」

一棵柳树下,严挺之朝儿子招了招手。

严武撇了撇嘴,走过去道:

「啥事?」

严挺之嘱咐道:「明日,你便随你的阿娘一起回长安,期间任何人问起,你们为什麽来,都只说是探亲,别的,一概不能提,明白了吗?」

严武点了点头。

这小子特别早熟,别看今年才十五岁,已经不知道睡了多少女人了,严挺之夫妻俩也管不了。

因为严武在大事上特别有主意,遇事冷静果断,深沉的让人觉得,他不该才十五岁,他该三十五。

严挺之眼下很紧张,但也非常兴奋。

既能劳驾哥奴亲自找上他的弟弟给他下套,说明圣人属意他回京的心思,已经很急切了,要不然哥奴不会这麽冒失。

一个吏部一个户部,空着两个堂官,圣人早晚都需拟定人选,而他对吏部的事务驾轻就熟,简直就是当下的不二人选。

不过呢,如果有机会返回长安,他肯定不愿再跟李林甫对着干了。

没有张九龄,裴耀卿也下去了,自己又一把年纪,儿子还小,实不宜再冒风险,不然哥奴若是旧怨未消,真给他来个狠的,他也顶不住。

「还有,」严挺之忽然道:

「算了,让你阿娘过来,我交代她。」

严武没好气道:

「跟我说也是一样。」

什麽叫老来子?敢跟亲爹顶嘴,敢指使亲爹的,就是老来子。

严挺之闻言也是一脸无奈,没办法,就这麽一个接班人,但凡还有一个,看我不抽他大嘴巴子:

「回到长安之后,让你阿娘准备一份礼物,给右相送过去,要让右相知道,

我严挺之眼下对他只有敬意,从前的恩怨早已忘怀,一片诚意,还请右相海纳。」

严武点了点头。

这就是这小子的优点,我是不懂,但事情我一定会办好,要不是大事不糊涂不冒失,严挺之也不敢交代儿子这种事情。

毕竟朝堂上因为儿子被牵连的人,可不在少数。

过年,是亲友团聚的日子。

杨洄虽然元日一直在他妈那边,但是初三这天,还是跟妻子一块来了隋王宅。

「韦坚和李齐物是昨天走的,」

杨洄与李瑁闲聊,而咸宜则是一直询问着郭淑,肚子有感觉了没有。

她已经有儿子了,但是自己的哥哥还没有,弟弟就别提了,连媳妇都没有。

杨洄边喝酒边说道:

「眼下都乱套了,圣人去了兴庆宫,每日常朝停罢,大小事宜都在中书门下决断,我想知道点消息都不容易。」

李瑁淡淡点头:

「常朝不可缺,圣人目前刚刚移仗兴庆宫,一切都还未安顿好,等过一段日子,应该会像以前一样,在兴庆宫举办朝会。」

兴庆宫的主殿是兴庆殿,以前李隆基就是在这里主持朝会,百官们也是叫苦不选。

因为各官署的办公地点,都在太极宫,如果朝会在兴庆宫的话,他们参加完朝会,还得走很远的路才能返回皇城办公,一天有半天的时间,都消耗在路程上面了。

毕竟兴庆宫就这点面积,没有地方再建衙了。

「未必!」杨洄摇了摇头:

「圣人身边可是带着杨太真呢,多半不会在兴庆宫处理政务,听说梨园都搬过去了。」

他的意思很明了,认为李隆基没脸皮让那麽多人知道,他天天跟杨太真打情骂俏。

这才哪到哪?人家以后还要封贵妃呢。

李瑁笑了笑,岔开话题道:

「韦光乘现在是你的顶头上司,你们相处的如何?

1

杨洄抿酒笑道:「还不错,他初来乍到,寺里很多事情都需要倚仗我,再者说,他是右相的人,与我公务协作,还算默契。

杨洄当年可是和李林甫一起帮着李瑁争夺储君的,早早便与李林甫建立联盟关系了。

一直到现在,李林甫从未将杨洄当作外人。

「对了,我还听说了一件事,」杨洄道:

「皇甫惟明上奏圣人,说什麽吐蕃一直在打铁仞城的主意,恐今年有犯边之可能,希望朝廷额外调拨粮。

李瑁一愣,开始在脑中仔细回忆。

今年是开元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741年,石堡城还真就是今年丢的。

铁仞城,就是石堡城,但历史上石堡城是盖嘉运丢的,这一世,轮到皇甫惟明了?

难道真的因为自己的穿越而引发蝴蝶效应?毕竟盖嘉运眼下不是陇右节度使了,陇右现在归皇甫惟明节制。

那麽这一仗,是否会像历史上一样,惨败丢城呢?

「然后呢,圣人怎麽说?」李瑁询问道。

杨洄摇了摇头:「这我就不知道了,我刚才都跟你说了,罢了每日常朝之后,我有很多事情也不知道。」

李瑁顿时陷入沉默。

石堡城可不能丢啊,历史上盖嘉运丢了之后,一直到八年之后,才被哥舒翰以惨痛的代价拿回来。

这个地方的战略位置太过重要,是陇右与吐蕃之间的桥头堡,谁占据石堡城,谁就在双方的拉锯中占据上风。

皇甫惟明不能输啊。

「别喝了,」李瑁抬手将杨洄已经举起来的酒杯拉下去,道:

「你现在帮我跑个腿,去一趟右相府,转告右相,陇右务必不能有失,否则一旦出事,太子必以此攻计右相,财政大权都在右相手里,若是不答应皇甫,恐其故意战败,将事情推到右相头上。」

杨洄一脸错愣道:「有那麽复杂吗?你是不是有点杞人忧天了?皇甫有几个胆子敢这麽干。」

李瑁短时间内也想不到别的办法说服李林甫,只能是沉声道:

「事情总是要考虑周全的,圣人最听不得的就是战败这两个字,谁摊上这俩字谁完蛋。」

杨洄笑道:「那岂不是更好?皇甫真要败了,右相必有办法罢了他的陇右节度,太子根本没有那个能耐推到右相头上。」

李瑁不知道该怎麽解释,在他看来,石堡城不能丢,皇甫惟明也不能出事,

因为他还指望对方跟韦坚合谋,帮助太子夺位呢。

反正历史上是这麽记载的,究竟他们有没有那个念头?说不清楚。

但李瑁觉得,可以想办法将他们逼到那个份上,让太子开团,他在后面捡装备。

他是看明白了,靠自己发动宫变难度太大,得跟太子组团才行。

「算了算了,你去也说不清楚,我想个办法亲自见见右相,」李瑁思来想去,这种事情还是不要传话筒了。

自己亲自出马,才更为放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