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90章查账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高城和警卫员在他身后稍远的位置,目光依旧扫视着房间内外,保持着最高警戒。

他们不懂账目,他们的任务是确保绝对安全。

陈朝阳随手拿起最上面一本出入库台账,翻开。

果然是传统的“四柱清算法”,竖排毛笔字,格式是“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每一笔收入、发出、结存都按照这个框架记录,表面上看,日期、数量、经手人印章俱全,账目是平的,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前后衔接看似严谨。

马保华和孙福山站在一旁,眼神紧紧跟着陈朝阳翻动账页的手指。

孙福山甚至还适时地补充一句,语气带着一种程式化的认真:“我们矿委定期组织查账,要求账实相符,手续完备。”

陈朝阳看得不快,但非常仔细。

他见过现代化、可视化的财务报表,对数据间的逻辑关系和异常波动有着天然的敏感。

而“四柱记账法”本身的严谨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反而限制了做假账者的发挥空间,

要想账目平衡,每一笔改动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需要极高的技巧和对账法精髓的掌握,否则很容易留下蛛丝马迹。

他很快发现了几处看似微小、却违背常理的地方:

首先是消耗与产出的比例异常,筛选场记录“收”入的矸石废料量巨大,但“发”出的可利用煤粉量,在某些月份高得惊人,远超正常筛选的回收率极限。

尤其是有两个月,记录显示几乎达到了百分之十五的回收率,这在实际手工操作中几乎不可能实现。

还有补助发放的“平均主义”,补助发放名录上,名单很长,金额却异常平均。

无论刮风下雨,无论筛选量多少,每个人每天的补助几乎都是一个固定数字,只有极微小的波动。

这不符合“按量计酬”的基本原则,更像是一种固定的“人头费”发放。

其次笔迹与印章的疑点,某些关键月份的账页,笔迹显得过于工整和一致,像是短期内集中补录的,与前后月份自然书写、略有变化的笔迹对比明显。

而且,几个经手人的私章印泥颜色深浅、盖章力度在不同月份也出现了不应有的高度一致。

陈朝阳心中冷笑。

做账的人懂“四柱”的形,力求账面平衡,却没完全理解其“魂”——即账目必须真实反映经营活动的内在逻辑。

这些异常点,在不懂行的人眼里,可能只是“账记得有点乱”,但在他眼中,就像是平滑地毯上鼓起的包,异常扎眼。

但他没有立刻点破。

他放下手中的出入库账本,又拿起补助发放清单,看似随意地指着一个名字问道:

“保华同志,这个叫‘王秀英’的,是哪个工段的家属?

我看她上个月出勤记录是满勤,补助却没比其他人多多少嘛。”

马保华心里一紧,赶紧凑过来看,嘴上应付道:“王秀英?哦,好像是掘进队老李家的,家里孩子多,困难,是挺能干的……”

他试图用“困难”来模糊焦点。

陈朝阳不接话,又指向另一处:

“还有,我看这筛选量,雨季七八月份反而比春秋天还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