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盗笔:在张家打黑工的日子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573章 创造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人怎么会同情自己呢?人只会可怜自己。

但张海桐显然不是这一挂。如果他可怜自己,就不会这样度过一百多年。

“上去之后,我们看见了真正的、引出烛九阴的机关。”

“除了领队他们,所有的血奴被放干血,这些血液又被存储在器皿之中,以备不时之需。”

“所有的祭品被割了喉咙和还没有死透的血奴一起丢进祭祀台的机关里,撵成碎渣,连骨头里的血都榨出来,浇灌在上一次制作的尸茧上。”

“血液流下去,奇异的香味混杂着血腥味传来。”

朦胧间,五岁的张海桐躺在骨堆里,他跟着最后一批死囚被丢进去,看着巨大的地下机关慢慢挤压、碾磨。

那个时候他还没死透,还能看见事物。

那一刻暗无天日的祭祀台上,那些狰狞扭曲榕树根纠缠垂落,张海桐躺在那里,看见许许多多的手在招摇,成千上万数不胜数的眼睛冲他微笑,万万千千张嘴开开合合不知道讲什么。

好像在说:你来啦?

他就在极度的惊恐与疼痛之中化作一摊血肉,和身下的“同类”混在一起,化作血水流向青铜沟壑下的尸茧。

“青铜树有物质化的能力。在生与死之间,极致的情绪会触发这种能力。”

“在意识随着身体消化的最后一刻,五岁的张海桐迸发出强烈的求生意志。他希望自己活着,好好的活着。”

“拥有强大的能力,无可匹敌的身手和超越同族的价值。”

“这样他就可以活下来。”

“他是这样认为的。”张海桐补充道。

张海客发现这段话里一个非常微妙的表述。他说的是“五岁的张海桐”,而不是“五岁的我”。

在心理学上,这种第三人称表述自身事件的行为,往往出于两个原因。

一是情绪调节。跳出自我范围进行阐述,能减少自我批判,缓解焦虑、愤怒等强烈情绪。

二是客观分析。这样能避免主观偏见,更清晰地梳理问题。

映照到生死之事上,就是将“自我”与“死亡事件”进行极致的心理剥离,本质是通过抽离身份认同,来缓解对死亡本身的恐惧、焦虑,或避免直面“自我消亡”带来的心理冲击。

以此加强自己对死亡的可控感。

还有一个可能。

基于现在的状况,张海客也可以这样认为——现在的张海桐把自己当做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年仅五岁的本体的造物。

张海桐喝了一口茶。茶水非常苦涩,但他的味蕾因为感冒更加迟钝,只感觉自己在喝一种木头一样枯燥乏味的水。

他对张海客道:“基于这样的情形,”

“我被创造了出来。”

阳台上的风不大,一直没有停过。

但刚刚好能让张海客闻到对面张海桐身上古怪的气味。

是一种香气。

和禁婆香不一样,那是一种很奇特的香气。很淡,像水果腐烂的前兆。

因为水果香味最浓郁的时候,就意味着它要腐烂。就像最美最香甜的花,过了那一刻,就要枯萎。',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