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李凡李隆基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520章 科举放榜,史无前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杨玉瑶黛眉紧蹙,声腔迷人。

……

半月后。

李凡从早到晚,丝毫不停歇,终于将在一二试脱颖而出的考生全部面试完毕。

每一个考生他都亲自用笔记下优劣擅长。

而后和三省六部共同商议后,最终决定出了榜单。

当榜单一放出,立刻引起了整个长安城的轰动。

无数考生和百姓冲上街头,将皇榜围的水泄不通。

“快看,进士科录取五十四人!”

“明经科录取五百人!”

“贡士科,两千三百人!”

“让开,让开,让我看看!”

“哈哈哈,我中举了,我中举了!”

“呜呜呜呜!”有人在人群中发疯,蹦蹦跳跳,仰天大笑。

其疯狂程度比“范进中举”有过之而不及。

而这还不是最疯狂的。

“状元是谁?”

“状元是谁?”

“状元是洛阳马庄人,马书,居然是个养马的!”

“管他是养马的还是养猪的,快点给老夫找到他,老夫要将掌上明珠嫁给他!”

“快点,他们几家人去找状元了,咱们去找榜眼。”

“榜眼是谁,榜眼在哪?”

“是洛水梁县的人,梁知恩。”

“此人是谁?”

“快点去备厚礼!!”

“……”

整个长安陷入了疯狂,这种疯狂可不止中榜的,更多是对周围人的。

按照盛安元年的规定,中举者不仅可以免除自身田赋,丁役,亲属赋税也在基础上再减半,且拥有“直接授官资格”!

搞不好就是未来的宰相。

而当越来越多的皇榜张贴,中榜者的名字被更多人看到。

有人大失所望,甚至怒火中烧!

状元,榜眼,探花,竟只有一个探花出自清河崔氏,而且还是关系很远的偏房。

整个进士科五十四人,出身贵族的不过九个,其他大量的人员只能从明经科,贡士科里面去找。

且明显人数比例,远远低于往年,堪称历史之最。

而占据主要榜单的是“黎庶”。

这也震惊了长安,这完全跟往年是反过来的。

虽然只要上榜,都拥有直接授官的资格,但所有人都知道进士科才是重头戏,状元这些更是能有望冲击宰相。

其余进士至少也能成为一个大官,延续整个家族的荣光。

那些贵族出身,子弟却未能上榜的家伙,怒火攻心,但又拿不出话来说。

你说李凡打压针对,可进士一甲里面也有个五姓七望的人。

你说科举不公平,全程又是统一试卷,军队监考。

你说面试存在偏颇,那就说李凡这个大唐皇帝在作弊。

所以,他们是有口说不出,有火不能发。

当然,相比贵族的家底殷实,还有退路不同的是,那些落榜的寒门考生郁郁寡欢,甚至当街崩溃的都有。

他们卖了家里的牲畜才有钱来赶考,但居然落榜。

几乎每次科举放榜完,都会出现一批极端者,要不就是自尽,要不就是反目成仇。

但这一次,李凡用自已的手段防备了这个现象。

砰砰砰!

不久后,敲锣打鼓的声音响彻长安朱雀大街。

那是一队队禁军,共有三十六队人马,齐齐上街敲锣打鼓,引起大量百姓和考生的注意。

“陛下有令!!”

“科举落榜者,仍可为天子所用!”

“所有人可在三天后前往东集,朝廷军器监,工部,史馆,以及长安各大马场等等,还有窦氏商会在内的九家商会,将在陛下的要求下,联合招募。”

“所有人都可以参加,谋求生计,亦或者进入朝廷的各大特殊部门,编造书册,修建水利……”

哐当!

又是一声锣响。

“另外,若第二次招募还没有被选中,所有考生可至玄武门外领取救济口粮,返回家乡。”

“陛下说了,我大唐子民人人都是麒麟,行行都有状元。”

“拿上陛下给的口粮,回到你们的家乡耕地种地,建设国家,依旧可以活出风采,依旧可以为盛唐添砖加瓦!”

“……”

随着禁军大力宣传,很快消息就传遍了长安。

当这样人性化且富有鼓舞的天子勉励,传达至每一个落榜考生耳朵里的时候,多少人潸然泪下,感激涕零。

齐齐高呼“我大唐皇帝万岁!”

人满为患的长安街头,杨玉环一身尼姑服饰,并不起眼。

她遥望皇宫,轻轻感叹:“每个皇帝都在说自已好,但真正做到这一步的,只有他啊!”

“人人都是麒麟,行行都有状元,多么广阔的心胸。”

“他是第一个说普通人也可以建设国家的皇帝。”

“他要打造的盛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盛唐?”她历经浮华的美眸,透着一丝向往和期待,而后嘴角露出欣慰的笑。

李凡的成功,她由衷高兴。

“……”

肉眼可见,整个科举之后的氛围是极好的。

有心奋斗的落榜考生,开始准备三天后的联合招募,也就相当于后世的“大型招聘会”。

无心留下的也可以领取补贴的路费和口粮。

至于中榜的,那就全部去吏部报到了。

根据李凡的最高指示,吏部将首先对于所有中榜考生进行登记存档,户籍,婚配,背景,这些都需要经过核实。

以在后面任用的时候,避开其祖地,防止地方贪污,勾结等不好的事发生。

当然也是为了限制“集团化”!

纵观历史,每朝每代都有这样的事发生,只不过形式不同。

但为了避免分裂和内战,李凡不得不做出多样调整,其政策之远见让政事堂的人都啧啧称奇。

此刻的李凡站在宫墙上,用望远镜观察着整个长安,和遥望皇宫的杨玉环正好隔空呼应。

但双方并不知道对方所在。

见长安势头良好,没有发生乱子,李凡不由嘴角上扬。

“传朕的旨意,明经科五百人,进入国子监进行为期两月的学习。”

“贡士科两千三百余人,则进入翰林院学习。”

“政务方面三大宰相轮流教导,书经方面以李白,王维等人负责。”

“至于进士科的这几十人直接来御书房报道,朕要亲自教导,赐天子门生荣誉。”

“是!”

_l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