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造个系统做金融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118 金融世界的黑客帝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李航的耳机里那串高频脉冲还在持续,波形图在屏幕上拉出一条扭曲的线。他没动,手指悬在键盘上方,盯着刚解码出来的第一组字符——是中文。

“他们用我们的语言回传信号。”他低声说。

陈帆站在主控台后,目光从灰掉的交易窗口移开,落在副屏上跳动的日志流。那行中文还在闪烁:【数据校验通过,节点hkg-sc-09已离线】。这不是系统自动生成的格式,也不是任何标准协议的内容。这是对话,是挑衅。

“不是误报。”周婷调出报文结构分析图,“这串信息绕过了三层伪装,直接注入我们最后一条存活链路的反馈通道。”

张磊蹲在电源柜前,手里的检测仪发出短促蜂鸣。他抬头:“备用线路负载正常,但有间歇性干扰,像是有人在试探接入点。”

陈帆没说话,转身走向隔离终端区。他的脚步很轻,但每一步都踩得稳。李航知道他在想什么——对方不仅切断了他们的通道,还反过来利用被篡改的数据源向他们发送误导指令。而现在,这条断开的链路又被重新激活,送来的却是带着嘲讽的“确认通知”。

“查ip。”陈帆开口。

李航立刻切换界面,将最后一段异常通信拆解成原始包序列。基于本地缓存的时间戳和路由跳转记录,他重建了数据回传路径。三分钟后,三个地址浮现在拓扑图上:新加坡某托管机房、苏黎世一处金融专线接入点、弗吉尼亚州北部的一个动态ip池节点。

“行为模式一致。”李航放大流量曲线,“每次数据注入间隔都是23秒,误差不超过0.4秒。这不是随机扫描,是定时同步。”

“他们在监控我们是否还活着。”周婷补充,“而且……他们期待回应。”

陈帆点头:“那就回应。”

他回到主位,调出“影子探针”模块。这是早期开发的一段隐蔽追踪程序,原本用于测试跨境数据延迟对风控模型的影响,后来因风险过高被封存。探针本身不携带攻击代码,只会在目标系统内存中留下微小的访问痕迹,像一枚看不见的邮戳。

“把探针嵌进行情包。”他说,“用迪拜那条线发出去。”

周婷立即行动。她伪造了一份纳斯达克实时行情更新文件,内容完全合规,格式与真实交易所发布的一致。唯一不同的是,在文件元数据的冗余字段里,藏着一段经过多重加密的追踪脚本。

“发送。”她按下确认键。

数据包顺着迪拜信托平台的备用链路悄然流出,穿越三层代理服务器,最终抵达新加坡节点。几秒后,监测程序显示目标主机完成了文件解析,并触发了一次内部缓存刷新。

“进了。”李航紧盯日志流,“但他们反应太快了——不到两秒就启动了深度扫描。”

屏幕突然变红。

防火墙拦截日志疯狂滚动,其中一行让所有人瞳孔一缩:【检测到可疑模块调用,签名匹配cv-fan_1998_module_auth】。

陈帆猛地起身。

那个名字他很久没听过了。那是他在大学时为校金融协会写的第一版身份验证模块,从未上线,也没有共享给任何人。代码存在一台老笔记本里,那台机器甚至没连过校园网。

“他们怎么会有这个?”周婷声音压低。

“不是偷的。”陈帆盯着那行标签,“是复刻。他们拿到了原始逻辑,正在反向推演我们的系统架构。”

空气骤然紧绷。

如果对手能识别出这种级别的私有代码,说明他们不只是掌握了某个账户权限,而是已经深入到了系统的底层设计层面。这意味着,他们可能正在模拟整个“金融洞察系统”的运行逻辑,甚至尝试预测下一步动作。

“不能让他们继续读取真实响应。”周婷迅速调出数据出口管理界面,“我启动‘迷雾’计划。”

程序名为“数据迷雾”,本质是一套大规模混淆系统。它会向所有可疑信道批量推送虚假的心跳信号、错误码和系统日志,内容看似真实,实则全部经过变形处理。比如,真实的风控阈值是7.3%,推送出去的可能是6.8%或7.5%,足够接近以骗过初步判断,又足以扰乱长期建模。

“开始注入。”她说。

刹那间,主屏上的数据流剧烈震荡。红蓝交错的信息洪流在虚拟网络图中碰撞、扩散,像无数细小的火花在黑暗中炸开。那些原本安静潜伏的监听节点一个接一个被虚假信号填满,被迫做出响应,暴露位置。

李航趁机释放第二波探针,这次附带了可追溯的数字指纹。只要对方系统调用一次伪造日志,就会无意中将指纹带回源头。

就在第三轮混淆数据发出的瞬间,主显示器突然黑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