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造个系统做金融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082 分布式抓取3.0版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凌晨三点十七分,主控台右下角弹出一条系统日志:“数据采集延迟记录:2023-10-1414:20:38,上交所行情包接收滞后0.8秒。”陈帆盯着那行字,指尖在键盘边缘顿了片刻,随即调出昨日“联通”交易全程的时间戳对照表。画面左侧是融券指令发出时刻,右侧是对应行情快照的入库时间,两者之间的确存在微小偏移。

他没说话,只将这份日志拖进新建文件夹,命名为“抓取重构需求”。屏幕反光映在他脸上,眼神沉静。

李阳从副机前抬起头,耳机还挂在脖子上,编译窗口刚跑完一轮测试。“刚才我查了代理池状态,昨天下午有三个ip被临时封禁,虽然自动切换了备用节点,但中间断了不到一秒。”

“就是这不到一秒。”陈帆轻声说,“那一笔千手卖单出现在14:20:41,我们的模型标记晚了0.6秒。差一点,就差一点点。”

张远端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茶早已凉透。他放下杯子,目光落在终端右上角的网络拓扑图上。“现在这套架构太脆弱了。一个主控节点带六台采集机,一旦调度中心卡住,整个链路全停。得换。”

“换成什么?”李阳问。

“p2p。”张远敲下回车,打开一张手绘的结构草图,“每台机器都当客户端,也当转发节点。任务不再靠主控派发,而是广播出去,谁空闲谁接。就算某台掉线,其他节点还能维持通信。”

陈帆看着那张草图,手指轻轻点了点屏幕中央。“如果某个网站加强反爬,只封其中一个节点呢?”

“那就让它自己跳出来。”李阳忽然开口,眼睛亮了起来,“我们搞个种子机制——每台服务器启动时先连固定地址获取任务列表,然后主动向局域网广播自己的在线状态。新节点上线后,自动从活跃节点拉取数据,形成动态网络。”

“还要加行为扰动。”张远补充,“现在的请求频率太规律,容易被识别。我们可以让每个节点随机延迟发送,甚至模拟鼠标滑动和页面停留时间,把指纹搅乱。”

陈帆沉默了几秒,随后在文档里写下一行指令:“启动分布式抓取3.0项目,优先级s级。”

实验室的灯一直没关。四台终端同时加载新的协议框架,编译进度条陆续推进。李阳负责核心算法编写,张远搭建本地测试环境,陈帆则重新设计任务分裂逻辑——原始抓取目标被拆解成若干子任务包,加密后通过多播方式分发,任一节点完成即回传结果,其余节点自动放弃该任务。

“这样能避免重复采集。”陈帆解释,“比如我们要拿三大交易所的l2数据,就把这三个市场拆成独立任务单元,由不同节点并行处理。”

凌晨四点零九分,第一轮模拟测试开始。张远在本地架设了三个虚拟服务端,分别模拟东方财富、同花顺和新浪财经的反爬策略:ip限流、验证码拦截、javascript挑战题。新系统启动后,七台节点全部注册入网,心跳信号稳定。

“开始推送任务。”李阳按下执行键。

五分钟后,系统返回第一条成功响应。接着是第二条、第三条……所有节点陆续上传解析后的行情结构体。主控台汇总结果显示:平均响应时间0.9秒,成功率97.1%。

“不错。”张远点头,“比原来快了五倍不止。”

“还不够。”陈帆指着其中一条失败记录,“这个节点在处理js渲染页时卡住了,耗时超过三秒才超时退出。”

李阳立刻调出日志。“问题出在headless浏览器模块加载太重。我们得换个更轻的引擎,或者只提取关键dom路径,不完整渲染整页。”

“用无头模式跑chromium太占资源。”张远提议,“不如改成规则预判——先抓网页源码,判断是否包含特定标签,只有确认需要动态解析时才启动浏览器实例。”

“可以。”李阳迅速修改代码,“再加上随机休眠,每次请求间隔设为800毫秒到2.3秒之间的浮动值,再混入一些无效点击事件,伪装成真实用户操作。”

新一轮测试在凌晨四点四十六分重启。这次,系统不仅成功绕过所有验证码拦截,还在北交所的加密接口中完整提取出逐笔成交明细。主控屏跳出统计报表:总请求数三千二百次,失败十九次,最终成功率99.3%。

“成了。”张远低声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