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造个系统做金融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021 市长办公室:政策的窗口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陈帆把行程单从书包夹层抽出来,指尖划过纸面的折痕。那行“九点三十分,林副行长”还清晰可见,可他现在要去的地方比银行更远——市政府大楼西配楼三层,市长办公室。

前台没有拦他。保安看了眼他的学生证,又核对了访客名单,按下了电梯按钮。金属门滑开时,他拎着包走进去,按下三楼。电梯上升的过程很短,但他觉得比任何一次都漫长。

门开着,一位穿灰西装的中年女人坐在办公桌后,抬头看了他一眼:“陈帆?”

“是我。”

“进来吧,市长等你两分钟了。”

他走进去,脚步落在地毯上,声音被吸得干净。房间比想象中小,一张宽大的办公桌靠窗,后面坐着一个男人,鬓角泛白,正低头看一份文件。听见动静,那人抬起了头。

“坐。”他说,声音不高,也不冷。

陈帆在对面椅子上坐下,把包放在腿边,动作不急不缓。他知道这一面不是偶然。三天前,林副行长在分行会议室听完他的演示,只问了一句:“这东西,能不能用在更大的地方?”当时他没回答,只是点头。第二天,他就接到了市政府办公厅的电话。

市长放下笔,合上文件。“你做的那个模型,我看过了。”

“您指的是钢铁板块的预测?”

“不止。”他顿了一下,“还有你提交给林行长的那份附录——关于信贷投放与区域工业复苏的关系分析。”

陈帆没料到他会看那么细。那份附录是他熬夜补的,原本只是作为背景支撑,没想到反而成了敲门砖。

“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市长问,“说人话,别讲术语。”

“数据是死的,但趋势会说话。”陈帆打开包,取出笔记本电脑和u盘,“比如去年第四季度,全市中小企业贷款总额下降了百分之十二,同期工业用电量也掉了差不多幅度。这不是巧合。我把过去十八个月的数据拉出来,发现两者相关性超过零点八七——意味着只要信贷松动,生产就会跟着起来。”

市长没打断,手指轻轻敲了下桌面。

陈帆插上u盘,开机,调出早已准备好的界面。屏幕亮起,左侧是三组曲线图:财政支出、m2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右边是一条模拟预测线,末端标着“1998年q3”。

“我假设今年二季度基建投资能增长百分之十五以上。”他指着图表,“那么三季度经济增长会有零点六到零点八个点的回升空间。这不是猜,是根据历史波动节奏推出来的。而且……”他停了一秒,“这和您上周在经济调度会上提的‘稳增长抓手’方向一致。”

房间里安静了几秒。

市长端起茶杯,吹了口气,喝了一口。然后放下杯子,盯着他:“你能预测股市,那能预测经济吗?”

问题来了。

这不是技术问题,是立场问题。如果说“能”,像吹牛;说“不能”,又前功尽弃。

陈帆没躲。“不能百分百,但可以缩小误差范围。就像天气预报不会说‘明天一定下雨’,但能告诉你‘有七成概率降水’。我的系统干的就是这个事——不是算命,是帮决策者少走弯路。”

市长没笑,也没皱眉。他站起身,走到窗边,背对着光。外面是城市主干道,车流不息。

“你觉得我们现在最缺什么?”

“不是钱,是判断。”陈帆答得干脆,“政策出台要时间,见效更慢。但如果能在三个月前就知道某个行业要掉下去,提前动手,损失就能减一半。”

市长转过身,重新坐下。“你要什么?”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