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宋小饭馆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11 谢晦赠馒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瞧见布店,再看看自个儿身上衣裳。

穷呐。

孙家胡饼店敲打桌案的声音老远就听见。她深吸口气,捏着手里的铜子儿,没忍住走到跟前,踮起脚往里瞧了眼。

扯饼的大汉两只手一扯一转,一张薄薄的面饼丢在油锅中,四周迅速冒起密集的气泡,面饼像充了气一般鼓胀起来。

炸得酥脆金黄,小儿子拿爪篱一捞,放入盘儿,油还在滋滋作响呢!

黄樱咽了口口水,纠结一番,还是走开了。

罢了,回头自个儿用多多的油煎发面饼子吃。

十文钱呐。她一个人吃独食,良心不安。

要是买五张宽焦回去,保准娘今儿能睡不着。

又经过一家油饼店,店里不少人。

北宋饼店分油饼店和胡饼店,胡饼店是胡人做法,卖些宽焦薄脆、芝麻门油——很像芝麻烧饼、油坨、髓饼——羊骨髓作馅儿、菊花……

油饼店是本土做法。蒸饼、糖饼各色都有。

马行街夜市有一种叫猪胰胡饼的杂嚼,类似猪胰馅儿烧饼。

也有带馅儿的煎饼,叫做煎夹子。

还有种白肉夹面子,也是薄饼夹了猪肉馅儿再煎熟的。

茸割肉胡饼是最像现代肉夹馍的,都是现切现夹,肉也切得细细的。不过胡饼是烤的,硬很多,完全不是白吉馍的口感和味道。

东京城里饼店如此多,可见饼的市场是很大的。

她走走瞧瞧,决定做肉夹馍卖。

东京人爱吃饼,她卖肉夹馍准不错。

走到市井最繁华的十字斜街,有家刘家上色沉檀拣香铺子,进出的都是穿绸缎的,这就相当于东京城skp奢侈品店,买不起买不起。

她转身进了小斜街上的丑婆婆药铺,一个十岁小郎立即迎上来。

满墙的药柜,抽屉上贴红纸,黑字写了药名儿。

她瞧见了桂皮。

“小娘子看诊还是买药?”

黄樱笑道,“敢问小哥儿,八角、桂皮、香叶、花椒、小茴香、白芷、白蔻、丁香、草果、良姜、肉蔻、荜拨你们可都有?”

“这八角,香叶,草果是何物?小子从未听说。”小孩儿挠挠头。

黄樱拿给他瞧,他摇头不认识。

香叶是欧洲香料,八角和草果是本土的,这些看来北宋还没有发现。

黄樱随他瞧了瞧店里有的,确认是自个儿要的香料,便每样买了点儿。

拿钱的时候她眼皮直跳。

这香料忒贵。

花椒、桂皮、白芷这些常见的还好些,一斤百文钱,她买个几两还负担得起。

白蔻、良姜、小茴香就要几百文一斤了。

更别提丁香、肉蔻、荜拨这些经海上从三佛齐、勃泥进口的,甚至还是贡品,一斤数贯乃至数十贯钱!

只有达官显贵才用得起。

小孩儿咋舌,“小娘子买恁些香药作甚?这些金贵物儿咱们药铺没有,得去刘家上色沉香铺。”

一下子几百文花出去了,这还只是炖肉的香料。

黄樱心在滴血。

没法子,那刘家香铺她是消费不起的。

余下的丁香、肉蔻、荜拨这些香料她便从自个儿空间拿了点。

她家货行这些香料也不多,得俭省着用。

若说直接拿香料去卖钱也是个好法子,但她一个市井小娘子,从哪得来这样的金贵物儿呢?她并不小瞧别人,不想横生枝节。

说她胆小也罢,她很珍惜这得来不易的生命。

只是少赚点钱,总比引起别人怀疑的好。

钱她总能赚到的。

出了药铺,装钱的挎包重量都轻了许多。她再不敢闲逛,买了十斤麦面,花去八十文钱,两斤胡麻油花去一百二十文,赶紧挑担儿家去。

半路想起她还准备腌酸菜、萝卜、晒腊肉,又买了五斤盐,花去三百文钱。

这些大头她买些,也从自个空间拿些。这样才好长久,免得被人瞧出不对来。

娘算成本也不会不对劲。

一下子花去了890文钱!加上爹买肉的650文,还剩750文。

她都懵了,钱忒不经花!

她的两贯钱,一下子便下去了。

东西一多,担儿忒沉。她不禁想要一辆“浪子车”。

所谓浪子车,便是有两个轮儿,人力拉的平板车。

一辆车也得一贯钱呐,不敢想不敢想。

经过一个湖,她左右瞧了瞧,见没人,走到湖边,拿出那朵粉色腊梅绢花,捧在手里。

希望原主也能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快乐。

她点燃了绢花,灰烬落在水面上,寒风一吹,湖面荡起涟漪,一圈一圈载着灰烬远去了。

杨柳随风颔首。

她跺了跺脚,挑起担子,捂着手哈了口气,家去了。

远远瞧见爹在路口等。

“爹!”她忙喊。

黄父忙过来将她的担儿也接过去,两边肩膀,一边一个担子。

黄樱抹了把额头的汗,“真沉。”

“下次爹买麦面。”

黄樱立即道:“这哪行呢爹,你不会讲价,人家说多少你便多少。”

黄父讪讪,挠了挠头。

“娘!我们回来啦!”

她跑进屋里,娘正在烧炉子,一条腿不能动,她艰难地弯下腰,“算时间估摸着你们要回来了,快来暖手,冻着了吧?”

“嗯呐!冻死了!”黄樱忙将鞋脱了,两只脚丫子贴着泥炉,“好舒服!”',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