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太阳偏西。
骨头、葱姜、胡椒如数搬进院。孟鸢洗净猪骨,飞水,撇净血沫,再入净水,小火慢熬;葱白打结、姜拍破,先不下锅,留在后半刻“点魂”。
“临安,和面。”
“好。”临安挽袖,照她昨夜预览的“馄饨皮”步骤——高筋面粉兑温水,面团和到“三光”,醒一刻,再擀薄、撒粉、切方;每一刀落下都稳,薄而不断。
“别急,皮要薄,才不抢馅。”孟鸢手把手教他,“看——透光,但捏不破。”
肉馅依旧七分瘦三分肥,打入鸡蛋一点,葱姜水分三次打,盐度稳,再加一丝胡椒。她没有乱用昨夜的“香”,只把配好的“起锅香”留给起锅时淋在汤面上——馄饨要清,要鲜,要暖口,重香就乱了。
锅里骨汤“咕嘟、咕嘟”翻着气泡,汤色从清变白,再由白转润。孟鸢这才把葱结、拍姜入锅,再撇一遍沫,火立刻压小。
“娘,你尝。”她舀一小勺汤,递给柳氏。
柳氏抿了一口,眼睛一亮,“不腥,不浊,一口暖到肚里。”
“就这火。”孟鸢把时间记在心里,又捞出两块骨头,另起一小盅汤,准备明日摊前“试第一碗”。
傍晚风起,院里飘着骨汤的香。周玉明围在案边,学着包馄饨,方方正正的皮里头是细腻的肉馅。他包得歪歪扭扭,像小风车,自己先笑,“我这能吃不?”
“能。”孟鸢把他那只丢进小锅,“你吃你包的。”
“那我多包两只!”小子干劲儿上来了。
夜更深,骨汤分装进两个大罐,一罐明早温着去东巷口备用,另一罐留作午时西街用;馄饨皮覆粉叠好,竹匾上盖布;馅装入瓷盆压实,封好。
柳氏把门闩落下,回头看孟鸢,“明个儿你辰初去东巷口,午时赶西街,路上小心。”
“知道。”孟鸢洗了手,把那只小木匣塞回柜里,最后看了一眼——一级货架那两格“和面滚轴”“小保温木箱”还在发着淡淡的光,摆摊值离百只差一截。
天色才蒙蒙亮,东巷口已经有人守在那儿。
昨儿没买到的,今儿一早就赶来,手里还拎着竹篮子,生怕空手回去。
孟鸢把摊子摆开,锅火一起,油下去,瞬间就是“呲啦”一声。
热气顶着脸,带着一股子肉香和面香,直往人鼻子里钻。
“今儿限四个,多了不给。”
她边翻着饼边招呼,油星子溅到手背,忍不住轻嘶一声。
柳氏在旁边帮着打包,嘴里碎碎念:“早知道多和点面,你看这人排的。”
人群里立刻有人接话,“大娘,你们要是能多做点,咱天天来买!”
一阵笑声。气氛被烘得更热。
没一会儿,馅饼篓子见了底。
李府的李福又来了,拎着个空食盒,往前一挤,“老规矩,二十个,全热的。”
他眯眼看着馅饼冒油,心里暗暗得意——老爷昨天吃到撑,今儿早晨竟还念叨。
人潮把摊子围得水泄不通。有人干脆搬了个小板凳,认准了要守到最后。
孟鸢手没停,心里却在暗算:今天东巷口撑得住,午时就能去西街。
快到辰末,最后一篓馅饼也分完了。
铜板一串串落进钱袋,叮叮当当,听得人心里发实。
“卖光啦?!”有人扯着嗓子喊。
孟鸢抹了一把额头的汗,笑着朝众人拱手:“明日辰初,还是这儿。”
人群哄笑着散开,嘴里还嚷嚷,“午时不是西街有比试么?到时候可得过去看看!”
午时的太阳毒辣,街口挂了面大旗,上书“顺兴馄饨,味压全镇”。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3360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