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水的家乡,位于太平市西部山区、月光县那个宁静而古朴的林家庄。
太行山脉像一道绿色屏障,横亘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中间南北绵延;甘陶河水从西向东静静流淌,把太平县的古战场与阳山关的咽喉道连接起来。在太行山跟甘陶河交汇处的大山里,隐藏着一个石头村落林家庄,这里是林则徐后代居住的地方,是一个人杰地灵、丰衣足食、风光秀丽的好地方。
村庄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格局。西北那座最高的山叫梁峰,山顶最高处矗立着一座白庙。听着是“山梁的峰顶儿”,实际上却是大有讲究。按古人说的易经八卦,西北是乾卦,属金,管着金钱和权力,还是“开门”的吉位,象征着能成事、有地位。你看历史上那些强朝代,多是从西北起家,这话倒也不虚。
梁峰顶上的白庙更不是随意建筑的,现在的人们都以为庙是用来拜佛的,却忘了最早是用来祭祀祖宗用的。
按照易经,西北方对应的是乾卦,乾卦属金,象征着权威和地位。把庙建在西北,是深通易理、契合风水的。为什么叫白庙,而不是其它呢?因为,乾卦,对应的是大白和大红。大红色,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是正统和正宗;大白色,是美玉,是高洁,是人品和格局的象征,也是家风家教的传承和弘扬。白色在易理中,被看作阳动之气,属于五行中的金。所以,林氏祖先们就把庙的外墙和大院围墙涂成白色。至于红色,那是庙中塑像的主色调。
由此可知,白庙的建筑极有讲究。西北方,乾卦属金,白色属金,多么契合,多么配套啊!祭祀上天和祖宗、白色围墙与红色塑像,这三位一体,名称叫作白庙,多么用心,多么聪慧啊!
白庙建成后,就成为村里的标志建筑。因此,人们以前就把这里叫作白庙村。
关于白庙有一个传说。听村里老人讲,古时候的一天,道家始祖老子李聃骑着青牛,云游来到林家庄梁峰,就是后来的白庙所在地。他见这里祥云缭绕,忠气汇聚,掐指一算,预知几千年后,这里将是忠臣之后居住的地方。便翻身下牛,坐在山顶上作法。他手指南山,化为满山红叶,预示这里将是忠臣为国捐躯后的骨血化身处、子孙繁衍地。又在山顶处,拂尘一挥,化为一座高大的白庙,把自己骑牛的形象,显现在庙堂之中,以证明自己曾经来过。历经几千年风雨,人们在有些破落的白庙旧址上,翻新建筑了白庙,庙中供奉的就是道德天尊骑着青牛的形象以及林氏祖先的塑像。
一代代口口相传,随着山河的沧桑,岁月的变迁,老子李聃变成了李密骑牛。因为后来,老人们还传说着另一个故事,那就是李密瓦岗寨战败后,骑着青牛逃到白庙,见这里树木茂盛,人烟稀少,便在这里隐居藏身,躲避追杀。因此人们才把李聃骑牛换成了李密骑牛。
村庄的北边是寨垴,“寨”是村寨,“垴”是说山头平,还跟“脑”同音,正好在村子北边,山头形状像人的脑袋瓜,占据着紧要位置。
寨垴的山头,有一座炮台,年代最早可推至直奉大战的时候。
据村里上岁数的人讲,直奉大战的时候,奉军曾在林家庄驻扎过。驻扎的地点,就在村北寨垴的山头上。为了瞭望和警戒,在山顶修建了简易的炮台。
日本侵华时期,有两个鬼子兵也驻扎在炮台上。他们为了便于生活和监视,在山顶上又修建了石头碉堡,外面再用黄土覆盖。长出来的草,自然也就成为碉堡最好的伪装。
在炮台的碉堡中,日夜驻扎有两个鬼子兵,半个月一换岗。平时他们不下山,碉堡中照亮用的煤油灯煤油、吃的粮食和油盐、弹药等,都由天威镇鬼子的据点隔两天就往过送一次。有一些粮食、蔬菜则是由本村维护治安的村长负责,由农户分担,往炮台送。村里人的粮食都不够吃,还要管鬼子兵,自然,老百姓会骂娘。慑于鬼子的淫威,又不敢不送,所以,老百姓对鬼子普遍没有好感。
村里有个青年参加了八路军,一天,他一个人悄悄回到了村里。原来,八路军扩大根据地,要在林家庄这一带打游击。这个青年军人动员了村里几个年轻人和他一起干,拦截村里往炮台送的食物。鬼子下山催缴,刚下山头,就听到几声枪响,吓得赶紧钻进了碉堡。原来,这几个青年,用猎枪向鬼子射击,真把鬼子吓住了。不久,炮台的鬼子兵接到战情通报,说八路军要袭击林家庄,加上食物不能及时补给,没过几天,鬼子兵就灰溜溜撤走了。从此,林家庄得到了解放,永远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小时候,林秋水常和小伙伴们去炮台玩。出于好奇,多次趴到碉堡口往里张望。但是碉堡的进口太小,里面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见。因此,林秋水就没有敢进去。有胆大的小孩进去过,在黑黢黢的洞里,居然摸到了一个废弃的钢盔。不过,林秋水也有收获,掀开山顶的石头,也翻找到两三个子弹壳。好长一阵,他都把这铜子弹壳当宝贝,后来不知道丢到哪里了。
西边的西岭、西坪名字就直白些,看山形地势起名,倒也实在,一眼就知道是西山和西边平整的地儿。
西山有一个五里洞,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的一项水利工程,是月光县西跃渠的一部分。
林家庄的山地,从五百多年前开垦以来,一直是旱地,靠天吃饭,亩产不高。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农业学大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号召指引下,月光县西南部山区开始兴修水利。起初,林家庄也在半山腰修建了几个小型水库,在村西修筑了拦河坝蓄水。由于规模有限,只是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问题,大规模浇灌耕地,还是不够用。所以,引张河湾水库的水,来浇灌土地,就成了当时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
在山区修建水渠,难度可想而知,需要大量架设渡槽和开凿山洞。按照规划,林家庄村西是西跃渠的主渠,村庄南北山腰的两条水渠,是往村里引水灌溉的支渠。而村西五里长的涵洞和三百米长的引水渡槽,就是引水的必经之路。
当时咱们还不是基建狂魔,最先进的打洞机器就是手持凿岩机。村里参加打洞的人们实行两班倒工作制,每天的进展都成了当时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是村里当之无愧的头号新闻。记得有一次,在打洞过程中,洞顶石头掉落,砸伤了一个村民的腿,造成了终身残疾,让大家更直观感受到了凿洞的艰难和危险。
经过两个冬春的努力,五里长的山洞和三百米长的渡槽终于完工了,村里人欢呼雀跃,敲锣打鼓庆祝这一历史性工程、历史性时刻。
现在想起来,制度的优越性,在兴修水利工程上,真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那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大力协同搞联动。这条水渠,至今还在造福当地的人们。
这条渠,是定时放水灌溉,不是全年通水。所以,村里的水库就有了大派场。南北半山腰的支渠,就像两条婉转延伸的长龙,把村庄紧紧环绕。浇灌时错时开闸浇地,同时也把村里几个小水库注满,以备平时日常生活取用。
记得小时候,在不放水的季节,林秋水他们五六个小孩,要去穿越五里洞。有一个岁数大点的玩伴,从家里偷拿出了手电,在村口集合后,他们就往西面的深山沟走。林秋水他们十一小队西涧腰的耕地就离五里洞不远,每次来这里下地干活,都要经过五里洞。虽然也曾好奇地在洞口张望过,但是里面黑咕隆咚,只能看见那边半月形、碗口大的出口,终究没敢钻洞。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3360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