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作品世子追妻财迷娇妻超难哄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790章 不愧是薛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玉朝武将不算少,但是成熟的能够端的起来,水路和陆路都能作战的却不多。

沈瀚是其中一个。

如果当真魏王以清君侧的名义造反的话,那兵马自云州而来,一路北上,水路和陆路都有,耗时颇长。

从沿途调兵遣将倒是可以,但南方兵将,皇上现在不一定信任,定然不会贸然任用。

沈瀚虽比不上那些老将经验丰富,但他打仗有一个特点,兵行诡谲,且,擅暗杀!

这也是皇上能将自己背地里一些不能上明面上的事儿交给他的原因之一。

除了沈瀚之外,当然还有一些老将。

边关的不能动,除了京都大营之外,其余几个大营的都督也不能动。

再排除几个不擅长水路的,两个家眷来自南边的,剩余能最快动用的武将,只有三个。

其中一个年纪不小了,正在京都颐养天年,还有一个在京都的,前段时间刚犯了点儿小事儿被皇上勒令在家闭门思过,最后一个,不在京都,但距离京都不远。

“邱鹏之前因为什么被皇上禁足来着?”薛家主忽然问道。

薛阳想了想:“邱将军狎妓,当时喝多了误将从楼下路过的太傅之女当成风月之人调戏,被太傅一状告到了皇上面前。”

“此事也有好几个月了,当时皇上大怒,外面皆传,若不是邱鹏犯下如此错事,那锦州大都督的调任应该是他的,可惜,最后只能留在京都赋闲。”

薛家主嗤笑一声:“那眼睛还真够瞎的。”

不过,这位应当就是皇上特意留在京都,打算日后出征的人了。

不然一个调戏的罪名让一个被皇上器重的武将在京都抠脚半年?

那太傅的闺女能有多大的面子?

除了邱鹏之外,另一个……

薛家主伸手在那个名字上点了点,语气淡漠冰冷:“给周冲找点事儿干吧。”

“父亲?”薛阳猛地转头看过去。

在这个说不定哪天就要打起来的关头,让皇上的武将上不了战场,这要是被查被追究起来,他们薛家可是逃不掉的!

薛家主眼皮子都不抬,瓮声:“按我说的做!”

皇上不会怎么样的。

也不敢怎么样!

薛家建树多年,要是闹腾起来,那就是大动静。

皇上现在身体不佳,又操心南边的事儿,再加上玉子夜……

呵,他若是胆敢这会儿让薛家倒了,玉子夜失了外家,马上就能让人生吞活剥了。

所以,皇权制衡与博弈,约摸就是如此。

最好的时机,做事儿莽撞大胆一些,无伤大雅。

薛家主姿态强硬,薛阳无奈,只能去办了。

没几天,皇上得到消息,周冲将军夜路摔断了腿,要至少休养三个月才能好。

同时,薛阳拜访邱鹏将军,在邱鹏府上待了一下午,两人相谈甚欢的论也传了出来。

皇上当时差点儿气的吐血。

这是在警告他啊!

沈瀚要是不能活着回来,下一个摔断腿不能上战场的人,只怕就是邱鹏了!

“薛家,不愧是薛家!”

当年能助他登基,如今潜藏的实力和心眼儿,一如当年一般,让人防不胜防。

只是,当年他是受益者,如今却站在了薛家的对立面。

想想就觉得心塞。

心塞的皇上,脸色越发惨白。

“陛下,您没事儿吧,我这就去叫太医过来,陛下您……”

“不用!”

皇上声音里像卡了一口痰似的,挥开内侍官的手,双眼噙着冷冽的光芒。

“传令下去,让人去钦州,全力找寻沈瀚的下落,务必将人活着带回来!”

内侍官颔首:“是,陛下。”

皇上心不甘情不愿,但还是让人去营救了,薛家早早的就派了人前去,两方人马皆是神通广大。

但在钦州这个早已经不知道领头换了谁的地方,谁都寸步难行。

一时之间,没有任何消息传来。

但京都前往云州的方向,却是发现了魏王的足迹。

可惜,没能将人抓住。

据说魏王有一群武功高强的人保护着,如今已经快到淮州了,目测到达云州,不出意外的话,也就半个月的时间。

此后,南边各个地方驿站每日迎接来自京都的快马加鞭和信件,对疑似魏王的人马进行围追堵截,但都没能成功。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其中绝对有猫腻。

若说无人暗中报信暗中帮扶,那是不可能的。

在朝臣又是猜测又是着急上火之中,一支队伍从程家离开,悄无声息下南方。

书生纠集上书的事儿愈来愈烈,玉子夜虽联合发布公文,在各州府张贴告示,将此事推到魏王身上,声称他们都是被奸人蛊惑了,以次劝阻那些大脑发热的文人学士,但收效甚微。

毕竟,自说自话的人现在是玉子夜,而不是皇上,他们热血起来,甚至认为魏王是被玉子夜拉出来的替罪羊。

甚至民间还有些阴谋论,说什么魏王意图造反等罪名,其实都是玉子夜的迫害,魏王失踪离开京都,就是因为逃避玉子夜的追杀。

故事版本编的有模有样,完完整整,虽经不起推敲,却洗脑的相当彻底,经由一部分有心人传播,广为流传,让人深信不疑。

文人,一张嘴便能颠覆天下的存在,在这个时候,都将自身的武器对准了朝廷。

自魏王被定罪张贴告示之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以林州府为中心,南方多地再次爆出学子游行抗议和血书上奏,最早发生闹事儿事件的林州府,还有好几个朝廷派的官员府邸被攻击了。

越发紧张的形势,让玉子夜不得闲,朝廷也不得闲。

这年头,动乱啊,起义啊,造反啊,活得久都见过,一年到头总有一些地方有人闹事儿。

有的缘起于一个贪官,有的诞生于一群绿林好汉,但大多随便一个剿匪的罪名按上去,轻而易举的就结束了,连朝廷的兵马都不用上。

去年淮州的事儿,已经算当今在任以来,最大内乱了。

但这次不一样。

这次是文人。

最擅长耍嘴皮子,最能一呼百应,一个搞不好,就能鼓动全民造反。

再加上蔓延的速度……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