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观察着曾布的神态。
很神奇地发现,一开始马汉和小同子离开的时候,曾布的心跳加速,呼吸粗重,坐立不安。可就在刚刚赵霁劝茶之后,坐在曾布旁边的赵霁又非常清晰地听到了曾布那种快速到几乎失序的心跳飞速平稳下来。而且,曾布也不再如表现得那么地焦灼了。
甚至,三炷香之后,曾布虽然依旧没有再碰手边的茶水,心跳却已经恢复了正常状态。
赵霁借着放茶杯的动作,侧头观察对方,就见已经平静下来的曾布,黑中泛着老年人专属灰白色的瞳孔之中,尽是破釜沉舟的决断。
那双眼睛,就差写上三个大字——一起死。
嘿?
曾布的心跳回归正常了,这边赵霁却无由来产生了一种糟糕的预感。
他觉得有些地方不对。
但是细细把事情回忆了一遍,又是无论如何都没有想明白到底是什么地方不对。
赵霁把茶杯放到一边,突然想到很致命的一点。
曾布确实一直以来都是老好人。
但是一个人会凭借拉偏架当老好人成为二府两院,坐到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吗?
就算后面有人专门提拔他,一个毫无城府,只会当老好人的人也不可能走得这么远。
曾布从进入开封府之后的表现无疑是十分糟糕的。
喜怒形于色,并且所有态度都外显得厉害,就好像在告诉所有人——快来注意我,我有问题。
可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思量,一个官场沉浮的老油条何至于这么沉不住气?
他眼中的那骨子破釜沉舟的劲头又是从何而来?他又要和谁一起死?
赵霁思索着这些,不由眉头紧锁,后悔不已。
他大概是把事情想简单了。看曾布的这个表情,赵霁觉得,他一定是漏下了什么至关重要的线索,那是他应该知道的线索。
可那东西到底是什么?
沉浸在自己思路里的赵霁连手边的茶水都已经顾不上喝了。
身边的茶凉了自然就有小太监上来添茶。
赵霁身边的茶被换到第三次,他一直密切关注的曾布突然抬手,端起了手边的茶杯,喝了两口,对着赵霁道:“陛下赏赐的茶自然是上品无疑,但是老臣人老了,怕是要配不上陛下的好茶了。”
听曾布这话,赵霁心头警铃立刻拉响。
这老头话里有话!但这话又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赵霁表情不变,挥手,把来添茶的小太监挥退,对着曾布道:“大人,您谦虚了,您是父亲在时的元老,当然当得。你若是爱喝,朕多赏你些。”
“那可当不得。”曾布连连摆手“臣已经老了,已经配不上陛下这茶了,陛下把这茶赏给前途无量的年轻人。这大宋的将来,肯定不在我们这些行将就木的老骨头手里,老臣只巴望能顺利致仕,便安心了。”
这算是什么?
知道自己挣扎无望,想要求个好名声功成身退?
曾布这是在给自己求情吗?
赵霁心里疑惑。不像。如果是求情求最后一块遮羞布,曾布不该用这么理直气壮的语气说出来。
这语气仿佛……
仿佛是在怪他赵霁做事不地道,鸟尽弓藏。又似乎他有什么把柄在曾布手里,曾布要用那个把柄去换什么似得。
但是赵霁能有什么把柄在曾布手里?赵霁摸不着头绪,越发觉得这老头简直莫名其妙。
他赵霁登基之后,除了正常事务和批阅奏折,和曾布并没有任何私下里的交流。这老头在说些什么鬼东西!?
事已至此,赵霁只能胡乱猜测,难道是原身在还是端王的时候,和这老头一起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被这老头抓住了把柄?
可,以端王的性子,小错一定不断,但是在全部王爷都小心谨慎夹着尾巴生怕别人怀疑他要谋朝篡位的大环境下,端王又怎么可能出什么大错?
冷静。
赵霁轻轻呼吸,劝自己在这个关头一定要保持冷静。
他又开始分析曾布从头至尾的所有反应。
琢磨的过程中,赵霁的目光渐渐落在了包拯的脸上。
由包拯,他想到了一个现在看来特别不能理解曾布的地方——曾布刚刚为什么会来找他?
曾布是堂堂丞辅,官大一级都能压死人,他官大包拯整整三级,他若是想要捂住什么事情。直接下命令,不是来得更快些?如果他当时直接用丞相命,过明路,从包拯的开封府提人,再暗示刑部让对方闭嘴。刑部肯定会立刻让这三个人在刑部“死于意外”。
若包拯要想护住这三个士子,就只能选择让开封府所有武力直接对上曾布。硬抗着,直到派人通知到赵霁,赵霁亲自去救他。
赵霁来不来得及赶来另说,但是就算赵霁来得及把人救下,他也可以直接治包拯一个违抗上级的罪名。
那包拯根本就没有坐在公堂上,还能够审理的机会。
刚刚赵霁以为曾布来找他,是情急之下使了昏招。
但——
如果这个‘昏招’,在当时的曾布眼里,是最简单省事的处理方式呢?
赵霁心里倒吸一口凉气。
什么会让曾布产生一种‘求助皇上,所有事情就会一劳永逸解决’的错觉?!
想到这里,赵霁抬眼,朝着包拯使了使眼色。想要包拯出声制止这个案子继续审下去。
他实在想不出自己有什么小辫子会被曾布握在手里。
但看曾布这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赵霁直觉不妙。
偏偏,去贡院的马汉和小同子此时回来了。
赵霁甚至没有时间把所有事情经过都想明白。
就见小同子把贡院提来的试题直接就送到了包拯的案前。守在那三个士子面前的王朝也十分有眼色地把三个士子默写出来的印象中的策论问题一同呈到了包拯的面前。
包拯近视眼,专门戴上了眼镜,逐字逐句对比眼前的几张纸,然后放下赵霁给他配的那个专属于他的眼睛,非常正式地对着在场的所有人宣布。
“三位士子所写的策论试题,和王朝从贡院中取过来的试题非常相似,用相同的答案也可以完全回答贡院的第三场的试题。”
包拯说完,立刻对着身边的人道:“你二人把这几张纸拿到堂下,给其他在场人查证。”
开封府的公堂外面聚集着不少因为郭单睿的母亲一路吵嚷而跟着一同过来看热闹的开封百姓。
围过来的众人窃窃私语。
不懂的问前人,前人就好心补充,分享八卦。
很快就都隐约听到风声,这竟然是在审理科举舞弊的案子。
科举还在贡院举行,距离贡院开门还有最后一天。
考试中的人都还没出来,这……怎么就舞弊了?
众人窃窃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3360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