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唐:开局为李二献上避坑指南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23章 县子是说某不会用脑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323章 县子是说某不会用脑子

“黄门侍郎言过了吧。”

李世民望着面前这位新晋的黄门侍郎赵弘智,语气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冷意。

若没记错,此人出身天水赵氏。

关陇士族的一支,与当年隋朝的权贵盘根错节。

他眼眸微眯,忽然想起一件与眼下无关的旧事。

温禾曾闲聊时提过,大唐亡后会有一段“五代十国”的乱世,最终由一个姓赵的人统一江山。

眼前这赵弘智,莫不是与那未来的“赵氏”同出一脉?

这念头一闪而过,李世民看向赵弘智的目光更添了几分审视。

赵弘智被这凌厉的目光扫得心头一紧,额角渗出细汗。

陛下向来以“从谏如流”闻名,今日自己不过是反对开放街面摊贩,为何会惹得龙颜不悦?

他暗自深吸一口气,却依旧挺直了腰杆。

此事关乎家族利益,即便触怒陛下,也必须据理力争。

“启禀陛下,臣也以为不可。”

另一道声音响起,说话的是即将上任尚书右仆射的杜如晦。

作为百官之中的二号人物,他的表态分量极重。

话音刚落,杜如晦便注意到李世民蹙起的眉头,当即话锋一转。

“不过,臣子建言皆为社稷,只是想法不同、所见有别罢了,臣以为,即便意见相悖,也不该轻易论罪。”

杜如晦心里清楚赵弘智为何要出头。

天水赵氏在东市经营的茶楼酒肆,每年进项少说上万贯。

若是朝廷允许百姓在坊市之外摆摊,赵氏的生意必然大受冲击。

不止赵氏,他们京兆杜氏的产业亦是如此。

只是看陛下这神情,那提议开放摊贩之人,怕是深得圣心。

他这番话,明着是为那“神秘建言者”开脱,实则是在给赵弘智递台阶。

赵弘智何等精明,立刻反应过来杜如晦是在帮自己,连忙躬身告罪:“臣失言了,陛下,臣并非质疑国策,只是担忧街面无序,扰了长安治安……”

李世民看着二人一唱一和,眼底的冷意渐渐淡去,却多了几分沉郁。

大殿之内,竟无一人站出来反驳杜如晦与赵弘智的话。

即便是李靖与魏征,此刻也垂着头,默不作声。

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这殿中无论是关陇还是士族的,都不发一言。

李世民的目光缓缓扫过群臣,最终落在了长孙无忌身上:“辅机可有话说?”

毕竟是自己的小舅子,长孙家虽属关陇集团,却始终与他同心同德。

在李世民看来,此刻唯有长孙无忌能说句公道话。

长孙无忌会心一笑,似乎早料到皇帝会点他的名,出列躬身道:“启禀陛下,臣以为今日是元日休沐,朝中重臣多未到场,此事关乎民生与律法,非同小可。不如等岁假结束,群臣齐聚之时再议不迟?”

他这话既是给皇帝台阶,也是给在场的关陇官员留了余地,算是暂时缓和了僵局。

李世民虽满心不悦,却也知长孙无忌说得在理。

今日朝堂不全,强行定夺只会引发更大争议。

他重重“哼”了一声,点头道:“既然如此,那便三日后再议!”

说罢,拂袖转身,径直离开了两仪殿。

直到皇帝的身影消失在殿外,殿内的群臣才齐齐松了口气,脸上的紧绷之色终于散去。

“今日陛下怎会突然提起开放街面摊贩之事?”

出了殿门,房玄龄拧着眉头,满脸不解地问道。

“不是说陛下今日陪太上皇去曲江池赏梅了吗?莫非是遇到了什么事?”

关陇集团的官员们纷纷将目光投向长孙无忌。

在场众人中,论与皇帝的亲近程度,无人能及他。

“某也不知。”长孙无忌故作无奈地笑道。

“许是陛下一时兴起吧。”

“依某看,定是有小人在陛下跟前进了谗言!”

一个身穿绯色官袍的关陇官员咬牙道。

“必须把这建言之人找出来,免得他蛊惑圣心,坏了我大唐根基!”

这话一出,其余关陇官员纷纷点头附和:“正是!那些黔首庶民,耕于田间便足够温饱了,若是给的多了,岂不是增长了他们的贪婪。”

“今日多亏了黄门侍郎挺身而出!”

有人转向赵弘智,满脸赞许。

“赵侍郎智勇双全,及时提醒陛下,才没让那谗言得逞!”

“是啊,多亏了黄门侍郎!”

赵弘智被众人恭维着,脸上露出几分得意,嘴上却假意谦虚:“都是为了社稷,某只是尽了本分罢了。”

“那建言之人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又有人啐道。

“让小民得利,岂不是乱了尊卑?这天下还得靠我等士族支撑!”

“正是此理!”

关陇官员们簇拥着赵弘智,一路议论纷纷,言语间满是对“建言者”的鄙夷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

而另一边,李靖率先告辞离去,魏征则与几个士族官员走在最后。

这些人皆是五姓七望出身,多为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之人,还有少数来自太原王氏与赵郡李氏。

这些人在尚书省多任六品左右闲职,话语权远不及关陇集团。

“玄成兄。”

一个卢姓官员忽然开口,声音压得极低。

“关陇那些人之所以反对,无非是怕损了他们在东西市的利益。

依某之见,这次我们不如支持陛下。

既能让关陇吃瘪,也能卖陛下一个人情,何乐而不为?”

魏征脚步一顿,回头看向身旁几人。他虽向来以“孤臣”自居,却与山东士族集团渊源颇深。

当年李建成能拉拢山东士族,便是他在暗中牵线。

不过对于这些士族,他也有很多看不惯,所以之前从未帮他们说过话。

特别是在于温禾的事情上。

但士族还是想拉拢魏征的。

“卢兄说得有理。”

另一个崔姓官员附和道。

“能让关陇难受的事,咱们没理由不做,倒是不知这建言之人是谁,竟有如此见识?这般俊才,我等士族当设法拉拢才是!”

“崔兄所言极是!若能将此人纳入麾下,日后对我等在朝中立足大有裨益!”

众人纷纷点头,眼中闪烁着光芒。

魏征看着他们,只是轻轻叹了口气,摇了摇头,没再说话。

这些人啊……眼里终究只有自家的私利,何曾真正想过百姓的生计?

不过说起来,他倒是愈发好奇,今日这建言之人究竟是谁。

“阿嘁!”

大安宫内,温禾猛地打了个喷嚏,鼻尖一痒,差点把鼻涕甩到李渊身上。

亏得李渊身边的老内侍反应快,及时递上帕子,才没坏了规矩。

“你这竖子……”

李渊正要发作,忽然瞥见窗缝里灌进的寒风,脸色一沉,对着内侍呵斥道:“这炉火都快灭了,还不赶紧添炭?再去传御医,给这竖子瞧瞧,莫不是受了风寒!”

那内侍吓得一哆嗦,连忙躬身道:“回太上皇,先前您说胸闷,御医特意叮嘱,屋内不可过于燥热,否则容易气闷……”

“你这贱婢!”

李渊眉头拧成疙瘩,一巴掌拍在桌案上。

“朕的话你也敢反驳?”

“太上皇息怒。”

温禾见内侍吓得脸都白了,连忙开口打圆场。

“这内侍也是遵照医嘱,您何必为难他?再说,一点小风罢了,臣壮实得很,哪就那么容易生病。”

李渊顿时面露不满,将手里的棋子重重拍在棋盘上:“怎的?朕担心你,反倒成了朕的不是?”

“哪里的话。”

温禾知道这老登就是个老小孩。有时候你就得顺着他,否则定然要闹脾气了

“微臣是觉得,太上皇仁德宽厚,向来体恤下人,若是因为这点小事动怒,传出去反倒让人误会,污了您的英明不是?”

这话正说到李渊心坎里。

他脸上的怒色渐渐散去,摆了摆手,不耐烦地示意内侍退下:“罢了,滚吧。”

待内侍蹑手蹑脚地离开,李渊看着棋盘上的残局,忽然道:“这时辰不早了,你今日便早些回去吧,二郎明日啊,说不定要请你入宫议事。”

他将棋子一颗颗捡回棋罐,声音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疲惫。

“太上皇也觉得,先前说的那些事,会有人反对?”

温禾问道,心里有些惊讶。

李渊这么敏锐的吗?

“哼。”

李渊轻哼一声,撑着桌沿想要起身,温禾连忙上前扶了一把。

他看了温禾一眼,忽然笑了,任由少年搀扶着走到寝宫门口,望着庭院里的残雪,缓缓道:“朕虽然不是个好父亲,也算不上个顶尖的好皇帝,但朕和那些人是一路过来的,他们心里想什么,朕比谁都清楚。”

他的神色沉了下来,带着几分历经沧桑的喟叹:“二郎先前总劝朕,说不要封赏过盛,那些不过立了微薄功绩的,便随意封了郡王、国公,连县公、郡公都成了烂大街的物件。”

“可他哪里知道,若不是靠着这些爵位和赏赐笼络人心,大唐如何能安稳这十年光景?”李渊顿了顿,眼底闪过一丝复杂。

“那些人的胃口啊,大得能吞天。”

温禾知道,李渊这话既是提醒他,也是想借他之口转告李世民。

变革之事,不可操之过急,太过强硬只会适得其反。

“风雪大了,你快些回去吧。”李渊回头,负手走向寝殿,背影在空旷的大殿内更显佝偻。

温禾对着他深深行了一礼:“微臣告退。”

看着寝殿大门缓缓合上,隔绝了内里的烛火与暖意,温禾才转身踏入漫天风雪,离开了大安宫。

翌日,温禾起了个大早,原以为李世民会很快派人来召他入宫。

可左等右等,就是没人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