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钱没白花
石堡城确实是丢了。
非常惨烈的一场大战,陇右精锐尽出,与敌军围绕石堡城周边展开了一场疯狂的厮杀。
如果只看伤亡,大唐赢了,从安人军防线进入陇右境内的敌军被完全杀溃,
统帅慕容阿波渴差点挂了,要不是石堡城被攻破,使得他的残部与外围的乞力大军汇合,他的这支军队很可能全军覆没。
但是随着石堡城被拿下,战局陡然变化,陇右军彻底转为被动,眼睁睁看着吐蕃两军合兵,开始在石堡城外围布置防线。
所以说从战略角度出发,大唐败了。
石堡城丢,等于积石城也保不住,杜希望残部三千人,撤出石堡城的第一时间,便奔赴积石城。
他们只有十天至十五天的时间,这个时间段内夺不回石堡城,任由吐番加固防线,皇甫惟明将被迫偃旗息鼓,撤回鄯州休整。
这些消息,李隆基刚刚知道。
他的愤怒,并不是因为边疆儿郎死伤惨重,陇右局势由善转恶,而是因为他觉得丢人,在尺带珠丹面前丢人。
舅舅没有教训了外甥,反被外甥教训了。
奇耻大辱。
「这就是你给朕推荐的人!」
李隆基一把将手中的公文摔在了太子的脸上:
「朝廷每年在陇右花了多少钱供养他们?你心里该有个底吧?就因为养他们导致财政沉,让朕不得不设法开源节流,把他们的钱给省下来,现在好了,钱全都白花了,你来告诉朕,这个罪谁来担?」
太子脸色铁青的跪在下面,双拳紧握,牙关紧咬。
老子特麽的长安都没出去过,你想赖我头上吗?吐蕃多线犯境,只靠皇甫惟明一个人,他扛得住吗?
事实上,皇甫之所以被拜为节度使,是因为他倾向于与吐蕃修好,他也曾出使过吐番,与那边的鸽派大臣关系还不错。
一个人被摆在一个位置,都是有原因的。
国家财政艰难,根本应付不了藩镇的巨额开支,那麽这个时候皇甫惟有明建议与吐番修好,其实是为国家减少军费开支。
人家的原话是:两国既斗,兴师动众,因利乘便,公行隐盗,伪作功状,以希勋爵,所损巨万,何益国家!今河西丶陇右,百姓疲竭,事皆由此。
不得不说,这是老成谋国之臣。
不过可惜的是,随着金城公主逝,吐蕃鸽派大臣纷纷下台,吐蕃方面已经不想与大唐维持友好了。
「陇右孤军作战,不得应援,以至丢城失地,损失惨重,儿臣以为,皆盖嘉运之罪!」太子声音洪亮的挺身道。
他这一次还是非常爷们的,选择力保皇甫,将罪责推给盖嘉运。
他在里面跪着,而在回廊内,李林甫等一千大臣,在外面跪着。
因为皇帝要教训太子,不方便外人在场,太子是副君,挨骂的场面不能让臣子们看到,这是储君的颜面。
「呵呵......」李隆基冷笑一声,猛地甩了下袖子返回帝座坐下:
「让他们进来!」
高力士这才来到回廊上,朝一干大臣招了招手。
李林甫回头望了众人一眼,摇了摇头,率先起身迈入大殿。
「从去年六月开始至今,户部一共拨给陇右粮一百七十万,钱一百二十万贯,布二十万匹....
$
汇报完毕之后,萧灵将帐目呈上道:
「请圣人过目。」
李隆基怒斥道:「朕不看!朕就想知道,他是怎麽拿着朕的钱,在边关丢人现眼。」
众臣哑口无言。
他们眼下无疑是各怀心思,有要保皇甫的,有要对付皇甫的,也有中立派,
但在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前,他们需要先摸清楚,圣人的愤怒,到了哪种程度。
因为他们需要看火候添柴。
所以一个个的跟哑巴似的,没有一个声的。
这不是怂,他们一个比一个聪明,眼下脑子里都在疯狂的转动着,以便在最佳时机出手。
「都哑巴了?朕在问你们话!」李隆基更加愤怒道这种时候,李林甫不说话不行了,因为他是百官之首,只见他抬头道:
「朝廷拨给陇右的军资,只多不少,去年财政艰难,百官的禄米,很多到现在都没有发下去,但不论千难万难,陇右的钱,朝廷给的是足足的,后勤方面既无问题,那麽问题就还是出在陇右本身。」
说完之后,殿内鸦雀无声,李隆基没有接茬,其他人也没有说话。
李林甫无奈之下,只能继续道:
「臣认为,错在皇甫调度不利,安人城是最早被攻破的,从那时候开始,他就应该判断清楚贼军的动机,从而做出稳妥的安排,但事实上,直到石堡城丢掉,陇右的布置仍是一团乱麻,杜希望死守石堡城,不得救援,惨败之下被迫撤走,臣以为错不在他,安思顺勇猛无敌,大破慕容贼军,斩首三万,有功而无罪,于情于理,这个责任都在皇甫身上。」
李隆基皱眉道:「太子与你想法不同,他认为陇右之败,在于河西支援不及,你怎麽说?」
李林甫正要开口,被信安王李禕抢先一步道:
「禀圣人,河西陇右由来一体,朝廷虽将其划分为两个藩镇,但实际职责无二,就连朔方也有应援之责任,如今吐蕃主力全都囤积于陇右一线,皇甫压力倍增,这种时候,盖嘉运早该出兵支援,臣以为,是盖嘉运延误军机,以至大败。」
他的话,是超级有分量的,因为就在十二年前,是他将石堡城夺回来,并且设立振武军,将石堡城防线重新打造,变的固若金汤。
那时候李禕一人,统领朔方丶河西丶陇右三镇,魔下萧嵩丶杜希望丶裴宽丶
牛仙客一众大佬。
换句话说,石堡城得失对大唐的影响,没有人比李禕更清楚,而如何划分罪责,也只有他最明白。
果然,李隆基顿时陷入沉思。
太子见状,心里长松了一口气,好在还有信安王帮着说话。
「臣赞成信安王的说法,」历来保持中立的中书舍人崔琳,终于下场了:
「如今贼军的兵力,我们已经彻底掌握,安人军一线十一万人,石堡城十方人,积石城五万人,总计二十六万人,皇甫可调入战场之兵,不足五万人,其馀各军需镇守当地,无法离开辖区,五万对二十六万,何等之劣势?没有应援,丢城实属意料之中。」
贺知章也赶忙道:「皇甫必有发往河西的求援之公文,韦光乘可以去调查,
若是时间能对上,说明盖嘉运故意不救,若是时间对不上,皇甫确有大意疏忽之弊,但盖嘉运仍不能脱罪。」
放在以往,像这种情况朔方都应该支援,但因为去年朔方也有大事,所以他们不动,没人会挑刺。
盖嘉运就不行了,他的首府凉州,南边就是陇右首府鄯州,两家是挨着的,
眼睁睁看着对方大败而不救,很容易落下把柄。
这就是为什麽盖擎先知先觉,意识到大事不妙,赶忙投靠李瑁自保,就是担心朝堂上将罪名都扣到他爹脑袋上。
像这种时候,裴耀卿和严挺之是绝对不会参与的,他们选择不帮李林甫,也不得罪李林甫。
牵扯到了节度使问罪,没有绝对的利益驱使,谁会愿意冒这个头?
至于牛仙客,本来都已经拖着病体到了殿外,被高力士派人给劝走了。
圣人本来就觉得你晦气,再撞上这麽嗨气的事,你这不是往枪口上撞吗?
李适之在下面犹豫半响,还是说话了:
「眼下形势未明,前线战事依然胶着,朝廷此时不宜发文问责,还是等到大局既定,再追究不迟,到底谁对谁错,韦光乘的奏疏中一字未提,我们未有身临之感,不宜妄加揣测。」
他知道李瑁和盖氏父子有交情,这次帮忙,也算是一次示好,而且他的话很公道,不偏不倚,所以也不用担心得罪少阳院。
河西的战事,是韦光乘派人送来的,人家就在前线,无疑更知形势,但奏疏上面没有埋怨皇甫和盖嘉运任何一人,可见错不在他俩。
否则韦光乘做为李林甫的人,肯定会落井下石,没有这麽干,说明大败另有缘故。
高力士连忙点头,看向圣人道:
「宪台的话还是有道理的,这个时候,圣人要耐心一些,若皇甫能像夺回安人城那样夺回石堡城,也算是将功补过了,至于盖嘉运,赤水军应该已经到了,
那麽局势明朗,也就是半月之间,圣人仙体为重,莫要为此操心操劳了。」
人在听到一件令人愤怒的事情时,大脑会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从而外在表现出来。
但是随着大脑的感应逐渐减弱,那麽愤怒的情绪也会渐渐平复下来。
李隆基眼下就是这样,他已经不再想石堡城的事情了,而是信安王和崔琳帮着皇甫说话了。
这两个人,可都是他手把手的培养的起来的,如今已经向着太子了?
实际上,他完全就是多心,因为顾忌太子而导致疑心病太重。
李禕和崔琳,都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去分析的,虽有护皇甫之嫌,但大体上还是出于公心。
不过到了李隆基这里,就成了私心了,就像当年他也曾有过一段时间,对王忠嗣特别疑心。
屁股决定脑袋,基哥当下的思维已经从西北的战事跳出来了。
这非常正常,比如你媳妇跟你闹离婚,正在争夺家产或者孩子抚养权,那麽单位出了再大的事,你也不会在乎。
众臣还在针对此事议论纷纷,而李隆基已经在给下面这帮人分派系了。
这就是为什麽李林甫做为首相,压根就没有说几句话,因为他对形势也没有一个清晰的判断。
一切的火候还都不到呢。
「牛仙客呢?怎麽没有来?」李隆基皱眉看向高力士。
高力士一愣,完子了,我还没来得及劝走牛仙客,你这是要催我了?
「左相身体不好,经不起长久议政,老奴私自做主,请他回去了,」高力士低头道。
李隆基冷哼一声:
「身体不好就回去养着去,将太医署最好的太医派去他们家,务使仙客康复。」
李林甫一愣,赶忙道:
「西北军情乃当下最重,左相不能走啊。」
高力士查拉着脸道:
「右相一定要让左相病倒在这里吗?小疾拖成大疾?于国何益?」
李林甫嘴角一动,心知完蛋了,高力士亲自赶人了,这说明是圣人本意啊。
李适之更是听的膛目结舌,这惊喜来的也太突然了吧?刚刚不是还在讨论西北的事情吗?怎麽又说到牛仙客了?
不过他反应也是极快,赶忙道:
「臣昨日见过左相,他似乎连行走都需左右扶持,可见病疾不轻啊,臣见之,深感惭愧,左相实为我辈楷模。」
崔翘冷笑着看向李林甫:
「是左相不愿回去养病,还是右相拖着不让左相走啊?我看,是后者居多吧?」
大势已去了......李林甫笑了笑,坦然道:
「是老夫的错,是老夫平日里过于倚仗左相了,实因左相无人可替,奈何奈何。」
人家这句话,等于是贬低了所有人,是你们不行,我才不让他走,他走了,
你们照样不行,想要上来?没门!
说罢,李林甫朝李隆基揖手道:
「臣举荐裴耀卿,暂理门下省事务,等到左相康复,再重掌职权。」
李适之嘴角一抽,第一时间看向裴耀卿,你敢点头,我就敢攻计你。
裴耀卿也是一愣,拿我当临时傀儡?侮辱谁呢?老子要麽不上,要上就是正式的。
「此事再议!」李隆基大手一挥,起身道「西北的事情你们都安顿好了,朕不是只会追究边关,你们哪个做的不好,
朕一样不饶。」
「恭送圣人!」李适之第一时间开口,为左相位置保存悬念。
他其实已经猜到,多半是杨玉瑶发力了,这个妇人确实有一手啊,看样子钱没白花。
等到李隆基离开之后,李林甫笑呵呵看向李适之,道:
「适之未免太着急了。」
「是右相太心狠了,完全不顾及左相的身体啊,」李适之冷笑道。
看着他们斗嘴,太子心里乐的一批,总算出来一个能和李林甫叫板的,这是好事。
说不得这个左相之位,我也得帮你想想办法。
「咳咳......」李绍乾咳几声,打断殿内的谈话,环顾一眼众臣后,负手离开。
众人紧随其后,缓缓出了大殿。
太子的地位,也就是这种时候得以彰显,尊卑有序嘛。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3360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