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父李隆基最新章节 - 圆盘大佬粗 - 格格党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98章 长安百万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第98章 长安百万家

本来就临近大节,又骤逢一场及时雨,长安城陷入了狂欢。

古代封建王朝,是非常看重雨水的,尤其是开春与盛夏的雨水,直接决定了粮食产量。

即使在后世,农户也比非农户,更为关注天气预报,

凡祭天及日月丶星辰之玉帛,则焚之,祭地及社稷丶山岳,则瘙之,海渎,

则沉之。

太常寺的三位太祝,今天终于能松一口气了。

祈雨几个月,今天终于下雨了,那麽功劳自然算是皇帝的,李隆基非常兴奋,亲撰「告天书」焚于祭坛。

告天书,其实就是给老天爷的回信,因为祈雨的时候一直在焚烧刻录着祈雨文字的玉帛,既然雨水来了,你作为人皇,自该回信感谢老天爷。

这个步骤,等于将这场雨水的功劳,彻底揽入自己手中。

那麽怎麽让老百姓知道,这场雨是朕求来的呢?元日前,解除宵禁,圣人赐酒食,与民同庆。

长安城的每家每户都可以得到酒和肉,这是一笔天大的开支,李林甫脑袋都快炸了。

来了一场好雨,如今仍在下着,本来是好事,结果圣人给他出了一个难题。

长安有多少人口呢?常住人口一百万,流动人口二十万至三十万不等。

岑参有诗《秋夜闻笛》写到:天门街西闻捣帛,一夜愁杀湘南客,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

韩愈有诗《出门》写到:长安百方家,出门无所之。

贾岛《望山》有写: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

元稹《遣兴十首》中写有:城中百万家,冤哀杂丝管。

这些都是明证。

十二月二十九,李隆基在大雨之中,移仗兴庆宫。

他这次打算在兴庆宫常住,具体会住多久,谁也不知道,他自己也不知道。

那麽中书门下必然就要跟着皇帝走了,兴庆宫的勤政务本楼一侧,也有一座中书门下,李林甫要换个地方办公了。

皇城其它官署,只有中书省丶门下省和御史台,会抽调一部分人进入兴庆宫,以便圣人随时询问政务。

换句话说,每日常朝,就此而停。

一眼望不到头的仪仗队伍,浩浩荡荡行走在大明宫与兴庆宫之间的夹城内。

队伍最前方的一人,身着耀眼的盔甲,骑在一匹神骏的马背上,这就是吴怀实了,他是辟仗使,皇帝仪仗队伍的老大。

雨水落在他的盔甲上,滴滴答答,吴怀实手持长鞭,时不时的就会甩一鞭子,声音清脆激荡,在夹道内回响。

这是开路。

李隆基的龙内,如今多了一个人,仍是一身道衣装扮,雪白的皮肤与海青色的道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她的一只手,被李隆基握在手里,此刻也是兴致勃勃的望着外面的雨水。

「朕为我大唐百姓,向上天求来了一场好雨,看这雨势,恐怕要下好多天,

恰逢元日,真乃祥瑞也。」

李隆基握着儿媳妇的手,神情温柔太真嘴角微动,半倚在李隆基的肩上,道:

「三郎功德厚,天亦褒之,如此良辰美景,该有奉和之作才是。」

「朕倒给忘了,幸得娘子提醒,」李隆基哈哈一笑,朝车外道:

「力士,传摩诘居士。」

王维这一次,还真就跟在队伍里,因为他在御史台,台内要抽调一半人往兴庆宫办公,方便风闻奏事。

高力士向后面打了个招呼,殿中少监牛贵儿马头一转,直接便朝着队伍后方疾跑,口中吆喝着:

「王维何在?奉和作诗。」

「王维何在?奉和作诗。」

浑身淋的湿透的王维,在人群中听到吆喝声,赶忙举手:

「王维在此。」

这支队伍当中,有打伞的,有没打伞的,不是伞不够,而是对于这类吉雨,

很多人喜欢淋一淋,类似于想沾点祥瑞。

王维抹了一把脸,立时便有龙武军给他牵来一匹马,然后便跟着牛贵儿去了。

这是非常惹人嫉妒的,圣人要奉和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维,这就好比领导想要一篇演讲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某人一样。

这种情况,非常招同事不满,尤其是擅作诗的那类人。

奉和诗,顾名思义,奉旨应和的诗歌,源自于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是宫体诗大师,他手下的大臣们也多为此中高手。

宫体诗本来就主要用于君臣之间或者大臣之间的应答,既然是流行于国家级场合的诗词作品,内容自然多为赞颂朝廷。

格式非常严格,有着押韵丶平仄丶对仗等要求,辞藻华丽,但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所以大多在后世没什麽名气。

王维匆匆奔至龙琴旁,躬身道:

「下臣来了,狼狈了些,恐有失礼之处。」

「呵呵,这有什麽失礼的呢?」车内传来了悦耳的女声:

「若非圣人拦着,我还想出去淋淋雨呢。」

「朕的太真淋雨,成何体统?」李隆基哈哈笑道。

王维面上挂着微笑,内心则是骂了一声贱人。

他和前身寿王非常熟悉,自然是认识杨玉环的,谁能想到再见之日,会是眼下这副场景?

你那会还给我倒酒呢,现在我连给你倒酒的资格都没有了。

王维和玉真的关系非常不一般,也是从对方口中得知,杨玉娘非常受宠,眼下已经是宫内所有嫔妃的眼中钉了。

女子首重贞洁,你怎麽不去死呢?

「太真让你奉和作诗,朕等着呢,」李隆基催促道。

王维内心一叹,收拾心情,开始在脑中寻找灵感。

在他身后,跟着中书省丶内侍省丶殿内省好几位官员,他们站在华盖之下,

一人执板,一人执笔,准备将王维的奉和诗记录下来。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王维之所以可以流传千年,为后世诗坛所膜拜,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天才,一首诗,顷刻之间就已作成,而且对仗工整,符合宫体诗的所有标准。

就是民间不喜欢。

中书省起居舍人王仲丘,将诗稿瞬间写好,并命题为:《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写好之后,他小心翼翼递给高力土,由高力士递给龙琴内的李隆基。

没有一句夸赞,龙琴继续前行,而王维则是伫立雨中,目送龙驾离开。

此时此刻,他觉得自己像是一个伶人。

过完年,韦坚就要离开了。

回首今年,他觉得自己还是很顺的,顺利从长安令这个位置上,调到了水陆转运使,一个管着县城,一个供应京师,区别很大的。

在他的建议下,太子近月以来,和光同尘,没有再做出任何惹圣人不满的事情。

而他现在手握大权,已经俨然成为太子党这条大船中的舵手,怎麽开,往哪开,在我韦坚一人。

现在不过是积蓄威望,展现才能的时刻,等到圣人驾崩,太子继位,毫无疑问,中书门下坐堂者,韦坚是也。

不过他在临走前,打算见一见李瑁。

名义上是交接公务,毕竟平准令,他已经不用千了,左右藏平易的差不多了,虽然他给杨慎矜留下一堆烂摊子,但这已经不是他的事了,是下一任平准令的事情。

也不知道哪个倒了血霉的,接他这个班,

「子金真小人也,」这是李瑁见到韦坚之后的第一句话。

韦坚一愣,忍不住哈哈一笑:

「就知隋王曲解我韦坚了,所以临行之前,特来道别。」

「坐吧,」李瑁笑了笑,令侍女煮茶:

「李齐物也来过几次,被我拒之门外,子金应该是听说过了,你又为什麽觉得,我一定会见你呢?」

韦坚非常随意的剥了一颗橘子,送入口中,咀嚼道:

「因为李齐物不懂隋王。」

「这麽说,你懂我?」李瑁笑道。

韦坚微笑点头:

「隋王出嗣,很多人都认为,你会像在十王宅时一样低调,但事实显然不是,又有人认为,隋王如此显露,有违圣人初衷,但圣人明显没有责怪你的意思,隋王很聪明,依附李林甫,以抗东宫,这便是你当下的处事之道,我有说错吗?」

李瑁抿了抿嘴,笑着点头道:

「常闻子金擅度人心,可见一斑。」

韦坚笑道;「隋王是聪明人,该知此非长久之计,三五年后,何如?」

在他看来,最多三五年,李林甫一定得滚蛋,没听说宰相能干十年的,再者说,圣人能不能熬到那一刻还不一定呢。

眼下是绝对不可能出现更易储君的事情了,所以韦坚才会提醒李瑁,你跟太子对着干,是自寻死路。

李瑁故作一愣,眼神中闪现出一道仿徨之色。

韦坚看在眼中,趁热打铁道:

「隋王与太子终是兄弟,兄弟之间有心结,是可以解开的,若隋王不弃,韦坚愿为解结之人。」

他是在拉拢李瑁吗?

不是,只不过是因为要离家长安了,担心他不在的日子里,李瑁继续跟太子对着干,所以想要在此之前,稳住李瑁。

毕竟这几个月以来,太子吃的亏,全都拜李瑁所赐。

太子本为仁厚之人,脾气是非常好的,并不容易被人斗出火来。

唯独一个李瑁,太子经得住别人拱火,唯独受不了李瑁。

兄弟俩之间的心结,根本是解不开的,韦坚心知肚明。

李瑁沉默无语,脸上也是面无表情,他不能刻意的去装,否则必然被韦坚这种老狐狸识破。

但是他又需要给韦坚一种,我在装冷静的感觉。

这个尺度很难把握的,对演技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子金多虑了,我和太子之间的事情,还轮不到你来指点,」李瑁最终来了这麽一句。

韦坚笑了笑,自以为李瑁胆怯了,也是啊,除了李林甫那个老不死的,谁又敢跟当今储君结怨呢?

你走错了几步棋,已经晚了,再要错上加错,谁也救不了你。

韦坚笑道:

「太子妃常赞隋王仁厚,乃良善之人,今后必然会尽力化解隋王与太子之间的嫌隙,兄弟修好之日,几可预见。」

他用非常婉转的方式告诉李,我一定会帮忙修复你和太子之间的关系,提及太子妃,是告诉李瑁,我妹妹是帮你说话的,你巴结好她,将来就会没事。

巴结我妹妹,可不就得先巴结我吗?

饶是李瑁反应快,也得四五秒的功夫,才理会了韦坚的深意。

跟这类人打交道,仿佛在煮饺子,火候掌握不到位,就得露馅。

李瑁缓缓起身,抬手道:

「子金即将掌水陆转运,保我漕运大事,我府内有一金斛,乃当年真顺皇后所赐,今赠予子金,正是时候。」

这是要给我送礼了?韦坚微笑起身:

「自该欣赏一番。」

接着,李瑁便带着这个王八蛋去挑礼物去了,名义上送金斛,是因为斛是盛粮之量器,符合韦坚眼下的职位。

实际上送的不止这个,目的嘛,自然是迷惑韦坚,让对方真的觉得自己胆怯了。

像韦坚这类自视甚高之人,有一个极大的短板,就是总觉得别人都比他笨。

他不在乎李瑁的礼物,在乎的是李瑁的态度。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