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512章 三罗之一罗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晚唐诗人罗隐长相丑陋,他曾在自己的诗里说未能惭面黑,只是恨头方。

脸黑也就算了,头居然是方的,这长相的确够奇形怪状。

罗隐虽然长得丑,但才华出众,他的诗语言清丽唯美。

唐朝诗人格外推崇牡丹,从武则天开始,再到刘禹锡、徐凝以及后来的鱼玄机,都有吟咏,各有所长。

罗隐年轻时也写过一首七律《牡丹》,诗中最有名的一句是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诗广为流传,成为了千古佳句。

“罗隐,本名横,字昭谏。”

“唐文宗太和七年生于浙江新城,祖父罗知微曾官至福州福唐县令。”

“父亲罗修古曾应开元礼试,担任过秋浦县尉,罗隐少年即有过人的文学才华。”

“他与另外两个同族才子被合称为三罗,即罗隐、罗虬、罗邺。”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罗隐由江西南康进京赴举。”

“途经江陵时拜谒丞相白敏中、经随州时拜谒随州李刺史寻求荐引,均无所获。”

“次年初,罗隐应进士试,落第后北游同州、夏州等地。”

“咸通二年前后,游历至河中府时。”

“罗隐拜谒前丞相、河中节度使令狐绹,得其赏识,但引荐无果。”

“罗隐继续北行,至晋州、河北临漳等地。”

“唐懿宗咸通三年,罗隐困留长安,作诗《投所思》。”

“咸通五年,罗隐落第东归,经大梁时拜谒宣武节度使郑处诲。”

“作有《投宣武郑尚书二十韵》《辞宣武郑尚书启》,未获赏识。”

“咸通七年,罗隐在京应试仍落第,再次困居长安,寒饿相接。”

“此时,罗隐往返于科考已是第十个年头,仍是榜上无名。”

“罗隐在悲忿中立言,编辑自己所写的杂文为《谗书》五卷。”

“咸通九年,三十六岁的罗隐应进士试再次落第,东归。”

“本年秋,又因庞勋兵乱留滞苏州,未能进京赴第二年春试。”

“咸通十一年,因为本年停举,加之家境困窘。”

“罗隐不再去长安,其经新安、钟陵至长沙另谋出路。”

“在路过钟陵时,罗隐巧遇故人钟陵歌妓云英,云英颇感意外。”

苏轼: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这是罗隐诗里有名的佳句。

罗隐仕途之坎坷,被人戏称科考钉子户,史称十上不第。

但是科举之路走得如此艰难的也不止罗隐一个,诗圣杜甫也是一个。

归根究底,里面包含了运气和政治还有自身的性格原因。

杜甫出身不低,不说家世显赫,但祖上也是世代为官。

而他又出生在盛唐,盛唐经济繁荣,诗歌文化也是空前的鼎盛。

但朝廷有口腹蜜剑奸相李林甫当道,他的第一次科举之路就被李林甫给一棍子打死。

第二次科举之路还是被李林甫把路给堵死,奸人当道这属政治原因。

杜甫对朝廷的腐败很失望,用他诗朝廷如市井,衣冠多盗贼。

罗隐史称十上不第,罗隐一直科举参加了十次都没有考过。

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更多的是罗隐自身的原因。

古代选拔科举人才,不但要看才华还要观其长相。

罗隐很有才华,但是恃才傲物,常常口不择言。

动不动出言讽刺,讽刺朝廷,讽刺新贵。

无形之中给自己树立了很多敌人,让自己的科举之路越走越难。

再加上他长相不好,曾吓跑过仰慕他的宰相之女。

不过罗隐的诗写的确实不错,虽不能和大诗人相比,但诗坛仍有他的一席之地。

写景,写人,都是信手拈来,写景诗《杏》即为一首。

暖气潜催次第春,梅已谢杏新。

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

此诗不难懂,几近白话,暖气指春天里的气流,寒气过,暖气来。

暖气一到,春暖开,万物复苏。

潜催二字,用字巧妙,有悄悄之意。

隆冬过,暖气生,春天的生机,绿草,树叶新。

开都好像发生在一夜之间,悄悄绽放。

梅已谢杏新此处将时间和季节的过度,诗人巧妙的用梅和杏接替,自有新意。

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这两句略带伤感,开落是自然规律。

人无百日红,富贵荣华都是过眼云烟,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罗隐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时,路过钟陵县。

认识过一位叫云英的乐妓,二人性情相投,互相赏识。

后来罗隐离开长安,再次聚首已是十年之后,故人重逢,罗隐感慨的写了此诗。

开篇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掌上身形容云英体态窈窕美妙,典出《飞燕外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为掌上舞。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后面两句偕是调侃,我没有成名,你没有嫁。

咱俩都是半斤八两,谁也别笑话谁,我们都不如别人。

罗隐久困科场,云英久困乐籍,两人一见面常常取笑对方。

十年之后,久别重逢。

故人相见,关心的问题依然,罗隐科举又与云英不期而遇。

见她仍未脱离乐籍,远离风尘,罗隐不胜感慨。

却没想到云英一见面却惊诧,于是罗隐写诗赠她。

“咸通十年冬,吏部员外郎于環出任湖南观察使。”

“因为于環曾为罗隐的进士考试广为延誉,窘迫中的罗隐于是写《投书湖南于常侍启》,请求于環奏授一官或推荐他参加吏部的书判拔萃考试。”

“至咸通十二年,罗隐任衡阳县主簿,因性格不容。”

“年末离职东归,在途中将湖南所作文书编为三卷《湖南应用集》。”

“咸通十三年,罗隐经江夏归乡,拜谒湖州刺史裴德符。”

“次年春,罗隐再到湖南谋职,但于環此时已被贬袁州刺史。”

“罗隐拜谒继任湖南观察使兼潭州刺史王凝,作《投湖南王大夫启》,求职不得。”

“而再东下至扬州,谒淮南节度使李蔚,求得入其幕府中为吏。”

“因恃才傲世,仅几月又弃职而去,流落于扬州街头。”

“乾符元年,罗隐为求职再西下江州、鄂州等地。”

“拜谒江州刺史陈辇,作《上江州陈员外》。”

“谒鄂州刺史韦蟾,其作有《上鄂州韦尚书》诗,求职均不得回复。”

“乾符二年,爆发黄巢农民起义,罗隐在无路可投的境况下,来到了池州,投奔其父。”

“乾符四年,经池州以等第之举,罗隐再次赴京师长安,以参加第二年的进士会试。”

“因未得荐举,罗隐再次落榜,于悲愤之下作《偶兴》诗。”

“自大中十三年初去长安应试,到乾符四年的二十年,在应试屡遭黜落后。”

“罗隐自言命薄地卑,无人援引,遂放弃从科举入仕途之路。”

“罗隐居池州梅根浦期间,得到池州刺史窦潏的照顾,池州因受黄巢之乱无屋宇城壁。”

辛弃疾:半生漂泊潦倒的罗隐,写过一首旷达的诗,后两句家喻户晓。

古代文人十年寒窗苦读,就为了有朝一日金榜题名,抵达梦想成真的辉煌时刻,但是有些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

唐代有个文人名叫罗横,从少年到中年,他不断地参加科举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考了十多次,结果全盘皆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