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622章 621忆苦思甜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不行,不行,让真专员听到了,我这工作也就做到头了。”唐植桐笑呵呵的端着百家饭,说道。

其他支局都是这种情况。”为此,唐植桐琢磨着怎么快速的提高这边信件的合格率。

公交车会漂移,你敢信?

“唐专员,你看写报告的时候,能不能稍微抬抬手?我们这实在是太难了。”姜思远说完,恳求道。

这算不上缺点,等下半年挨饿高峰,就连四九城也是这副做派。

“别,别,我自己来。”这回换唐植桐拦着了,把姜思远的饭盒接了过去。

唐植桐不知道姜思远的想法,还以为单纯的只是推介自己去看看“江大桥”。

来都来了,唐植桐打算拍个照留念。

百姓跟市局职工差不多,也都吃不饱,这时候强制要求他们去填写邮编,似乎有些小题大做,还容易引起不满。

天上战斗机,地上521。

长江大桥下方有个小广场,唐植桐看到很多游客在下面拍照留念。

看过了穿山越岭的高架,再看长江大桥,确实有些朴素,但这座桥相当结实,几十年后依旧毫无损坏,让那些豆腐渣汗颜。

信件积压的同时,每个片区的信件也会逐日增加,只要攒一周,就够这个片区一上午的投递量。

这些都是当年风靡武汉的俏皮话,实事求是的讲,极速飙车,生死急速,在武汉521公交车面前弱爆了!

百家饭并不好吃,吃到嘴里,唐植桐总算知道别人的棒子面窝头为啥颜色暗淡了,是陈粮,有点发霉。

“唐专员,这怎么好意思?我们这干粮可不好,跟你换,你就亏了。”姜思远见状,赶忙拒绝道。

中午吃饭是在支局吃的,各人吃各人的。

姜思远目送唐植桐远去,心里松了一口气,刚才自个支局的员工说话有些不太合适,他希望唐植桐是真的没听懂。

“对,定量降的厉害,市局关心职工,降低了投递时长。”姜思远没瞒着,苦笑着承认了,但这不是他个人的锅。

专员在几十年后烂大街,像什么行政专员、商务专员等等,都是低的不能再低的底层职位,但在眼下来说,专员妥妥的是干部专称。

投递工作只进行了一上午,回到支局后唐植桐看了一眼积压的信件,从邮戳上看,有几天前到的。

唐植桐以前买烟的时候,同样的价格更喜欢去笑脸相迎的店。

“姜所长,这是信件有积压?”唐植桐翻看一下信件后,又将信件原样放了回去。

“这地瓜面窝头虽然苦了点,但比那个强。”其实是难以下咽的,但唐植桐看人家吃起来一点都不为难,也就都咽了。

说实话,看着你们吃这些,我却吃这样的窝头,我吃不下去。”唐植桐不顾姜思远的劝阻,每人一份都分了出去。

最能代表武汉人性格的是武汉公交。

“来,我尝尝大家的伙食。”唐植桐将自己饭盒里的窝头尽量均匀的掰成了好几份。

既然是调查,唐植桐也没有偷着瞧支局各位同志的伙食,而是光明正大的跟他们坐在一起,仔细打量起来。

从乡科级到地委的领导,都是可以用“专员”来称呼的。

得益于曾经做过投递员,唐植桐对那一套并不陌生,来到支局后上手也很快。

只要公交一加油门,就是武汉的风。

有部分群众会问及自己关心的某地点的邮编,唐植桐也耐心的用对照表一一查询并告知。

唐植桐在一旁点点头,表示了理解,但追问了一句:“时效性不能保证,准确性能保证吧?”

“熬一熬,困难只是暂时的,总会过去的。”唐植桐单薄的说道。

从脸上的笑容和神色来看,有些游客饿的并不严重。

交了钱、拍了照,留下了学校的地址,摄影师在得知唐植桐是大学生后,更加热情了:“我也是大学生,放假没回家,借同学的相机出来赚点零钱补贴一下家里。”

因为上面不提倡,甚至反对,所以一个个都不声张,这也正是唐植桐不说去长江大桥,而说去“走访”的原因。

上面通汽车和行人,下面通火车,而且是双向四车轨的,放眼下可谓是配置豪华。

“那就去片区走访走访。”唐植桐乐呵呵的应了,正好没吃饱,出去找机会再填补一下肚子。

唐植桐不会多要这边同事的口粮,但是生怕他们多给了,自己有储备,但他们没有啊!“再多点,再多点。”姜思远看唐植桐就拨了一点,明显比他给自己的窝头少,督促道。

食堂今天没有再给调查组往棒子面里掺面粉,纯棒子面的窝头,但比昨天干爽了很多。

武汉长江大桥是武汉人的骄傲,也是国人的骄傲。

直到2017年,在各种先进科技装备的监控制约下,才彻底掰了过来。

要我说呀,市局还是太客气了,昨天黄组长都说了,不搞特殊,结果这窝头还是比你们的好。

轮子都跑着火了,扶手都能给拉弯喽。

空口白牙,姜思远一点表示都没有,但唐植桐依旧愿意如实写,无它,太难了。

“你们讨论啥?听不懂,听不懂。”唐植桐反应也快,笑着摇了摇头。

唐植桐不想自己来到这边一趟,却当一回导火索。

猫有猫道,鼠有鼠道,什么年代都有能人。

“够了,够了,差不多得了。咱都按这个标准来。

“嗐,没办法,谁让现在吃不饱呢,都是粮食逼的。”摄影师大方的笑笑,指着长江大桥,给唐植桐作了一番介绍,有点导游的意思。

就凭人家这番做派,生意好不是没道理的。

来这边之前,唐植桐在小学课本里学过《nj市长江大桥》的课文,眼下南京的还没建成,也不知为何这第一座大桥没能上课本,第二座反而出名了,也许是因为这座是援建?通过兼职摄影师的介绍,唐植桐了解到,大桥局职工对能参加大桥建设而骄傲,近两年他们不少给自己孩子取名叫“建桥”、“汉桥”、“建成”的。

重名率比较高,派出所都出面去劝阻过,但没用。

(本章完)<p>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s://m.25shuwu.cc,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p>',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